携手同行,建设高品质学校——四川省中小学“共同体”学校校长培训活动在渝举行
12月12日至14日,四川省中小学“共同体”学校校长培训活动在重庆顺利举行。会议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四川省教科院《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承办、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协办。来自全省各地的240余名中小学校长及学校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张泽科主持。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王雁玲院长代表重庆树人研究院,向参会的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与各位教育同仁一起为教育教学研究贡献力量。《教育科学论坛》主编崔勇做了发言。崔主编转达了省教科院刘涛院长“认真学习重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经验”的嘱托。四川省教育出版社余兰副社长高度评价了“共同体”对于教育学术交流的作用,并表示四川教育出版社会全力支持“共同体”成员单位学校的教育出版需求。
专家讲座高屋建瓴
培训会特别邀请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于泽元教授作《基于群文阅读的学校课程建设》专题讲座。于泽元教授认为,课程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成长机会;他对学校课程及其理念、学校课程建设的原理和理念等问题进行了专业解读;分享了基于群文的学校课程建设原理与基于群文的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的研究进展,还展示了基于群文阅读的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案例内容,让大家先睹为快,大饱眼福。
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乃庆教授作了题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审、培育和打造》的专题讲座。宋乃庆教授为大家解读了2018年国家级和地方教学成果奖评选情况,梳理了关于培育、打造和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为想要以教学成果奖为契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校长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校长们热情高涨,获得启迪不断。
学校观摩鲜活生动
树人景瑞小学:“e兰”智慧教育
小学组观摩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重庆沙坪坝树人景瑞小学校。这是一所刚刚创办9年的新学校,但是,其信息技术与个性教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经得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副部长杜占元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认可。
为了让与会代表真切地感受“未来课堂”,景瑞小学熊攀副校长执教了一堂数学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堂上,熊攀副校长有效地运用“个性化教与学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在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小朋友和老师熟练地掌握信息化的能力引得校长们赞不绝口。
随后,校长们进入雅兰厅,李华校长以《“e兰”智慧教育模式》为题,为校长们分享了景瑞小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从用文化凝聚人心,到用课改提升老师能力,再到用信息化提升学校。自2014年以来,全校师生着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师生人手一块电子平板,以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契机,以未来课堂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为常模,以师生网络综合素质评价为突破口,全面建设智慧校园、未来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树人景瑞小学建立并实施了立体、科学的兰韵云端评价体系,基于大数据,实现学生个性化评价。
在互动交流环节,校长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景瑞小学管理、经费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学校的兰韵文化让人印象深刻,丰富的兰韵课程精彩纷呈,高效的信息化课堂无比震撼,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让大家十分钦佩。
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
小学组观摩活动的第二站,来到了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们带着对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或多或少的了解,对“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或深或浅的理解,走进了谢家湾小学。他们想看看学校课程整合实践究竟为什么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五分钟专题报道,并且想要知道谢家湾小学何以荣获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沿途,校长们随手拍下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学生阳光自信的笑脸图,以及楼道里、天花板上、栏杆上、螺丝钉上恣意“绽放”的红梅花。
带着对校园文化氛围和小梅花课程的初步感知,校长们聆听了谢家湾小学罗凤副校长的《六年影响一生——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主题报告。罗副校长为大家分享了小梅花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系统介绍了基于学生观的课程建构与实施。基于学生观更新课程观念,师生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发者;完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优化课程管理,推行半日制课程模式,增加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至此,校长们进一步感受到谢家湾小学全校教职员工对专业研究的热爱,对帮助孩子成长的责任感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感。
巴蜀中学:与学校文化适应的教学改革
中学组的校长老师首先是来到巴蜀中学开展观摩活动。巴蜀中学创办于193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成绩辉煌的老牌名校。其校园占地与社区融为一体,建筑独具特色,透出平和而厚重的文化气质。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大家不断被学校精致的建筑景观和昂扬的师生面貌所吸引,频频驻足;在观看宣传片的时候,大家又为学校的斐然成就和精彩表达赞叹不已。校史馆里,不仅展现了学校曾经的荣光,更记录了学校和一代代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观过后,巴蜀中学刘雅林副校长为参会代表做了题为《学校的文化和相应的教学改革》的报告,介绍了巴蜀中学近年来“以文化建设统领全校发展”的改革历程和典型经验。巴蜀学校始终秉持“公正诚朴”的校训,追求“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办学特色,落实“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三本”理念,形成了“以校为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居安思危”五种学校文化,并通过“年级目标责任制”和“六年一贯制”等创新举措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和质量重心下移,促进了学校的突破发展。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文化自觉 思想润育
第二站,中学组的校长老师来到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展观摩活动。西大附中创办于1914年,是一所声名远扬的百年名校。一踏进校门就感受到文化底蕴的深厚,“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更令人领略另一番人文邹鲁的气息!于嘉陵江畔,听江声涛涛;在回环小径中,寻幽深之致;错落的楼宇,繁密的高树,绚烂的花朵,不愧是“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
参观后,西大附中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曾万学作了题为《文化自觉 思想润育》的报告。曾校长身体力行,始终行走在教育教学一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将个体爱好、特长与学校德育发展相联结,为西大附中德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校长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西大附中的德育理念与实践活动,以时间德育、空间德育、全员德育为核心的大德育观,彰显了学校发展、深厚、弹性的教育观,启发了与会校长老师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交流研讨亮点纷呈
小学组:既“取长”,也“扬长”,带着初心前行
交流研讨围绕“高品质学校建设”的主题,分为“四川经验”和“重庆借鉴”两个部分展开。
首先,《教育科学论坛》主编崔勇、副主编张泽科和四川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余兰分别从课题立项、研究进展及成果推广的角度介绍了“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及《走向高品质学校(小学卷)》专著编辑出版的情况。作为课题研究小学部分的牵头人和专著小学卷的主编,峨眉山市总督学李庆九发布了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和据此形成的专著框架,分享了研究中呈现的重要观点。现场,参会代表还传阅了《走向高品质学校(小学卷)》的样书。
崔勇主编以《新时代教师的定位与发展》为题作成果分享。崔勇主编认为,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推进学校建设的第一资源,校长应通过搭建专业平台、完善考评机制等举措给教师提供成长的阶梯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当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要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消除职业倦怠;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全员献课、共同研课等方式,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对学生的了解、对学习的研究和对自身发展的规划,增长教师专业智慧。
接下来,交流由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毛凤鸣主持,大家对此次活动的所见所想展开研讨。毛凤鸣校长认为,重庆一行,让我们看到了优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视角转变,学校的办学切实从“以学校业绩为导向”转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让我们看到了优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的回归,回归办学初心,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对生命本质的尊重;让我们看到了优秀学校在工作中的三大优良作风,一是求真务实,二是改革创新,三是争创特色。
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参观交流感触很深,踊跃发言。乐山市实验小学校长张必友、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刘晏、遂宁市顺南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漆洵、峨眉山市总督学李庆九、苏辙小学校长周吉群、绵阳高新火炬实验小学校长陈梅、攀枝花市实验学校校长郭光恒、成华实验小学校长张家明等代表在会上发言。
代表们表示,通过观摩,对于教师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养校、特色强校等重要问题更深化了理解,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校本研究水平、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快课堂革命进度、促进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完善校园生态规划、深化学校文化滋养等方面得到了启发。大家认为,面对当下的发展境遇,要怀有正念,不找借口、没有抱怨、奋力前行;我们要继续拓宽视野、提升格局、涵养情怀,在共同体平台的助力下进一步增进交流、科学研究、用心实践、优化表达,每一所学校要在行动中创造机会,在行动中找到自我,在行动中改革创新,在行动中接近理想,在行动中逐渐“走向高品质”。
中学组:升华理念,落实行动,自觉育人
中学组的交流在营山县金华希望学校校长李仁强的主持下展开。遂宁卓同国际学校中学部执行校长何志琼、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副校长杨鹏、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长助理刘洪刚、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校长助理古德英、阆中中学校长安德成、资阳市雁江六中校长杨蕤、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长陈铸、绵竹实验学校校长肖俊华等代表在交流中发言。代表们认为,巴蜀中学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两所学校办学成绩突出,各有特色,参观很受启发,尤其是在学校教学与高校科研并行推进、学校文化的高位引领和细节落地、初高中课程融合与教学衔接、学校管理对教师尊严实现和专业发展的保障等方面了解到创新的做法,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代表们提出,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须继续深化政策研究,加强贯彻落实,锐意改革创新;更重视理念和思想的力量,借以引领行动,提升层次;借鉴西大附中“用力可以称职,用心才能优秀”的信念,把想法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
绵阳外国语学校、绵阳第一中学校长徐勇结合四川中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对两所学校的经验做了梳理,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一是教研要加突出校本特征,要培养“土专家”,挖掘“真问题”,研究好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等问题;二是课程要突出层次特征,落实好三级管理,有针对性地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是科研要突出规范特征,建立学术委员会,加强校内“智库”建设;四是教学要突出教育特征,要将人生规划、核心素养培养等长期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五是文化要突出时代特征,尤其要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以新的价值、新的导向引领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张泽科针对本次研讨的主题作专题发言。张泽科强调,改革由理念和技术两个方面驱动,当下课程教学改革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应融合理念、技术双动力,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转向:一是从知识建构转向课程育人,体现课程回归生本立场、满足“完整的人”的培养需要,给课程打上学校文化的烙印,在课程中实现学科拓展延伸,设计差异化、选择性的课程,探索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等导向;二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体现人本性、整体性、发展性、实践性、融通性等特征;三是从传统课堂转向新技术课堂,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生命精神场、突破时空限制的立体学习场、推动课堂变革的技术实践场、沟通虚拟世界的无限资源场;四是从常规教研转向专业教研,使教研的重点向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关键问题上倾斜。
且行且思余音绕梁
此次重庆学习之旅,鲜活生动,渗透人心。极有价值之处是川渝两地中小学名校与名校之间,对教育本质规律的探讨,对教育教学模式的交流,对学校文化价值的审视,对人工智能视野的拓展。厚重的历史、前沿的科技,古与今在“共同体”这个大家庭里汇聚、碰撞,而后生长,就像滚滚的嘉陵江水,生生不息。教育是一场修行:修心、修性、修己、度人,让我们继续朝着高品质的目标,无愧于心,勇往直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