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市州动态>详细内容

市州动态

四川纳溪: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平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03-07 12:02:24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纳溪——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一)

建起来省钱 用起来方便

跟随歌曲的节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沙田小学五年级学生杜良敏兴奋地唱起来。1月中旬的一天,她通过大屏幕和其他13个校点的孩子同上一堂音乐课,并和中心校的师生互动。护国中心校专职音乐老师周蓉,让这14个教学点的孩子们体验独立识谱的乐趣。

纳溪区2015年建成的这套被称作“同步课堂”的系统,能够实现“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同步培训、同步会议”,搭建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确实好用,“同步课堂”实现常态化

纳溪区属于深丘向低山过渡的地区,工业发展较为薄弱。纳溪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班班通”配备率达到83%,中心校及以上学校达100%,每个班都有。

设备有了,杨文政心里有了新的“盘算”:有没有办法让全区校点进行常态化互动?

纳溪区白节小学投入4万元购置了一套视频直播系统,可以做到中心校所有班级和完小之间的高清视频直播。至此,在中心校上课,其他校点的孩子们可以同步看到。这是纳溪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大尝试。

纳溪区在白节小学开现场会,邀请全区学校校长前来观摩。杨文政抛给大家一个问题:直播课堂好是好,但难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怎么办?

纳溪区护国小学试点时,能否互动成为与技术人员沟通的主题。供应商根据学校的需要,设计程序,实现了互动的功能。正式启用的“同步课堂”,老师在主播课堂,可以将画面切换到任何一个远端学校,升级后的网络,让画面流畅自然,没有出现断网、画面卡住的现象。

“老师在任意一个‘主播课堂’都可以和其他远端学校进行互动。”纳溪区教育局副局长罗太林介绍,通过这套“实时直播、双向互动”的系统,可以将全区的学校编织进同一个网络,教育的资源、教育的声音,可以从任何一个角落发出去,常态化互动成为可能。

周蓉的“同步课堂”课上,教室的后面多了一台电脑、一台摄像机,“导播”钟洪彬负责画面的切换。而在远端课堂,设备就更加简单,只需要一个多媒体播放设备,加上一个话筒、一个摄像头,就能实现简易的课堂同步。

杨文政发现,老师在使用时较为“被动”,刚装好“图新鲜”用一下,之后又回归常规教学方式。于是,纳溪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跟踪培训”,教师每个月集中几天到进修校教培中心培训,让教师觉得用着方便。

花钱不多,每校大约10万就能办妥

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由高清硬件终端、后台导播软件、无线麦克风、桌面摄像头、终端软件等组成,整合了各校现有的高清摄像机、“班班通”、数字资源接收终端等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系统建设费用。

依托这套系统,纳溪区开发出“同步课堂、同步教研、同步培训和同步会议”几大功能,直播功能、实时互动,让师生不管是在上课、培训还是开会,都有“现场感”。

为了将设备“用好用足”,纳溪区对全区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所有校点接通光纤互联网,班均带宽达2.4兆(M)。“带宽升级了200多兆(M),全区每年只多出20多万元。”杨文政说。

“投入少,效益高,见效快”是“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的优势。护国小学建成一个覆盖14个校点的“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仅花了13万元,该校校长黄河说,系统建成后,全校200余名教师每年节约的交通费、会务费、培训费就达10万余元。相当于一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二年就进入“盈利”阶段。

“一个中心校只需5万至10万元,即使没有项目资金,学校‘勒紧裤腰带’两年就能建成。”纳溪区教育局教仪站站长罗永利介绍,系统建成后,设备一般包修2至3年,维护费用主要是网费和电费,且系统操作简单,一般教师只需培训两个小时,上2至3节课便能熟练掌握。最主要的是该系统建成后能大大节约办公成本,最多两年投入成本基本就能收回,非常适合中西部地区。

纳溪区“省钱”的诀窍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备。纳溪区教育局教仪站副站长代明勤说,“班班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为每一个校点都送去接收设备,网络升级保证了教育资源的高速流通,而同步课堂则主要是通过软件系统和简单的设备,给校点装上了“高压水泵”,为资源的快速、经常性流通提供了可能。

根据测算,纳溪区将简易的“同步课堂”系统实现校点全覆盖,约需300万元。预计下学期纳溪区就能实现所有校点,包括村小“同步课堂”全覆盖,并且在完小级别及以上学校都能作为“主播课堂”。(通讯员胡敏本报记者李益众倪秀)

《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1日第4版

四川纳溪——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二)

师生是主角 用好最关键

教育信息化探索,不仅是拿出几个试点,追求“高精尖”的信息化课堂效果。更重要的是将现有的电子白板、班班通等设备深度融入课堂、用好用足,为“培优补差”、提升质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项对2015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质量分析中,反映学生校际差距的“标准差”,纳溪区全市最低,学困生率也是全市最低。

孩子最幸福,名师天天“来”村小上课

当老师在护国小学中心校让孩子们跟着节拍,边唱边跳时,沙田小学老师李婷兰熟练地组织学生,跟着动作一起做。她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孩子的改变。孩子们上同步课堂时,表现出来的喜悦,也带动了自己对教育的热情。”

同步课堂上,学生们似乎不觉得屏幕上的老师多遥远,跟着老师的指令唱得、跳得不亦乐乎。他们还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中心校及其他校点孩子们的表现,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得到关注。老师设计的一些打招呼、互动的环节,也让孩子之间没有距离。

目前,纳溪区的同步课堂集中在英语、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村小薄弱学科。村小普遍人手紧缺,教师都是“多面手”,不少班级一个老师就可以“包班”。

“农村学校‘偏科’很严重,像英语、音乐、美术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兼职老师要做到优质优教非常困难。况且还有多门课程在分散他们的精力。”纳溪区教育局副局长罗太林说,目前的做法是,通过同步课堂系统,让中心校的优秀老师轮流来上这些课,每堂课都经过精心准备,提前由主讲老师与各校点老师在社交群沟通,下发教案,上课时各校点老师就是“助教”,保证课堂衔接流畅,也使各校点孩子得到充分的关注。

最初,沙田小学六年级学生古缘佳上同步课堂最担心的则是“老师看不看得到我们?能不能让我回答问题?”如今,她已经能熟练地和屏幕上的老师互动,她觉得老师“近在咫尺,就像在身边一样”。同步课堂还给她带来了惊喜——区科幻画二等奖,而她第一次接触科幻画这种新奇的表现形式,就是听“屏幕上的老师”上课。

“优秀的老师、同学,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沙田小学校长罗建平说,参加同步课堂的科目,大部分课程由中心校优秀老师“接力”完成,让农村学校孩子也能接受城镇优质教育。学生的眼界打开了,可以看到中心校和其他校点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和他们平等地回答问题,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对提高自信心大有帮助。

老师收获大,教研培训经常化

在许多村小都有这样一个“传统”:老师外出培训,学生就只好全天放假。老师们的课都排得满满当当,实在找不到替班上课的老师。有些偏远的学校,没通班车,需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坐到进城的班车,进出一趟非常难得。

“这给组织培训带来很多困难。”黄河说,不计放假的时间成本,14个校点老师们的交通费、会务费、培训费各项开支加起来,一年也有10多万,集中研修一学期能组织两三次已经是费时费劲。如今,同步课堂的功能,也能应用在教师研修上,老师在中心校设立主会场,其他校点就是分会场,公开课、专家点评、专家讲座都能够实时地传递到各校。只需要主播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操作一下,主会场就能随时调出分会场的画面,实现两个会场的互动。老师有了发言、提问的机会,网上教研不再是看“网络电视”,而是真实的双向互动,有教有研。

学校省了一大笔培训费不说,关键是实现了教研“经常化”。“教研不再犯难了,让我每周搞教研,每天搞教研,都没问题。”护国小学校长黄河说。对于中心校的主讲老师来说,每一节同步课堂就是对自我的又一次挑战。护国小学副校长卢维玉说,每一堂同步课都是一堂公开课,要接受全部校点师生的“检阅”,课程还会同步录播下来,成为老师们学习和研究的素材。到校仅一年的新老师,也能在同步课堂的磨砺下成为“熟手”。

参与面广,足不出户就可参加

村小老师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教研活动,参与面更广,只要能换出时间的都可以参加。沙田小学教龄25年的老师刘朝文说,以前每学期只能参加一次培训活动,班上的学生还要放假一天,难免引起一些家长不满,现在至少每月一次,并且经常接触同步课堂里的新教法,对信息化课堂越来越喜欢了。“原来到城里听课,培训时,看到城里老师上得很好,可一回来,因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总觉得城里的一套对我们根本不实用。”刘朝文说,现在好了,老师学生都是本地的,看到学生们在同步课堂里对老师的新教法很接受,课堂上那么活跃,就有了尝试的动力。

罗建平认为,同步课堂对老师的成长帮助很大。完小、村小老师通过与主讲老师课前沟通、课上组织活动和课后反思等环节,本身就是对城镇学校的上课理念、上课方式的学习,以前一些“非专业课”是凭想象上,现在则可以经历整个过程。过去老师们外出学习,或者在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平台”里看到那些“高大上”的做法,总觉得自己做不出来,但培训时,示范课、研究课用的就是自己的学生,老师们心中的“隔膜”消除了。(通讯员 胡敏 本报记者 李益众 倪秀)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4日第8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