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专家培养对象第二研修小组研修活动简报
2015年1月21日,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专家培养对象第二研修小组,在绵阳市开展首次集中研修活动。21位教育专家培养对象,以及24位专项课题主研人员共同参与了研讨。本次研修活动主要内容有二:其一,八个教育专家培养对象专项课题集中开题论证,其二,讨论确定2015年继后几次研修方案。研修活动由组长绵阳市教科所龚林泉所长主持。特邀原四川省教科所周林研究员、四川省教科所石建副所长为指导专家。省教科所培训办黄汝倩、万佳到会指导并参与相关活动。
八个专项课题的研究方案论证是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课题负责人分别为张洪明、陈玉培、胡东、勾红蔚、王锡安、金昌福、梁春艳、王超。为对专项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完善,实行“2+3”专家论证方式。即根据课题的特点,从本组教育专家培养对象中聘请三位合适的专家,同时,周林研究员、石建副所长全程参与每一个项目的论证和指导。
每一个项目均保障40分钟的论证时间。各位专家从宏观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基本主张和核心概念,到微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活动等方面,与课题组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论证。在对每一个项目具体指导的基础上,两位特邀指导专家还对共同性话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提醒。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学校教改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它的天然使命就在于解决学校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三件事:教育、教育改革和教育改革研究。我们的一些研究,产生了不少的“观念性成果”,但若脱离了实践,就可能天马行空,落入“纯演绎”的误区。就当前看,我们需要强化一种意识:回到研究对象——“人”本身。比如,“城市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研究”,就应该特别思考“什么是家长”?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还是“平等、互动”?
其二,对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从整体发展的角度,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去思考,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比如,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研究”,需要考虑如何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整体框架下有机运行,而不能孤立地思考“校本课程”。从我们四川教改研究的发展来看,凡是推动了实践的优秀成果,均有一个共同特点:相互联系的研究观。比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就有必要思考:课程的对象、活动和方式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学校发展的关联等。
其三,中小学教改研究要关注“事实”,关注“证据”。毋庸讳言,我们的一些教研活动缺乏“事实”,缺乏“证据”,这会影响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什么是科学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开展教改研究首先必须关注实践中发生的“事实”。比如,一个市州教科研机构开展“校本教研微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乍一看不禁疑惑:市州教科所与校本教研之间有何关系?但如果我们关注到一个事实——教科研机构不断优化校本教研的环境,就不难理解该项研究的深刻用意了。
继专项课题方案论证活动后,研修小组共同确定了其他专项课题的开题日程,商定了2015年的继后几次研修方案:由广元、德阳、巴中轮流主持开展,研修的主题、活动方案由“东道主”提出,研修小组集体讨论通过。这样的思路,既保障教育专家培养对象集中研修活动的统一性,也兼顾了教育专家的自主性和研究成果的地方特点。石建副所长从研修活动方式、关注共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建议和指导。
第二研修小组的首次集中研修活动顺利结束。各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在共同分享本次研修成果的同时,也期待下一次集中研修的重逢和精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