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决策咨询>热难点专题研究>详细内容

热难点专题研究

构建“三位一体”乡村全域教育发展体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28 15:48:37 浏览次数: 【字体: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在后脱贫攻坚时期,扶贫任务将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振兴乡村教育,建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对脱贫攻坚成果进行巩固,是教育领域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乡村全域教育发展体系,发挥乡村教育在扶志、扶智、扶技方面的优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支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助力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乡村学前教育,夯实乡村儿童发展之基。儿童早期是身心发育、脑力开发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其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力发展乡村学前教育,让乡村儿童接受普惠的学前教育,是促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解决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基础教育学习阶段存在语言障碍的难题,有效预防厌学型辍学,让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爱上学,上好学”,四川省创新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在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2个县(市),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立幼教点(园),基本实现幼儿可就近在本村或邻村接受学前教育。目前,享受“一村一幼”的幼儿普遍能使用标准普通话回答问题、唱儿歌,基本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目标,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积累循环效应”。

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在后脱贫攻坚时期,在继续做好控辍保学、保障“有学上”的基础上,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是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乡村学生对“上好学”的渴望。对此,四川省部分区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效显著。在组织形式方面,广元市利州区自发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村小微学校联盟”,创新乡村教育发展路径,为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新思路;在教学改革方面,广元市利州区、成都市大邑县等地利用天然形成的小班小校优势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利用乡土资源大力开发有乡情、贴近生活的校本课程,让乡村学生享受到“低成本、人性化、生活化、社区化”的现代教育;在与社区互动方面,凉山州达祖小学通过开设技能教学班、创办森林农场等将学校建成乡村社区文化中心和农民学习资源中心,充分发挥了维系社区凝聚力的纽带作用。这些“小而美”“小而优”的学校吸引了部分乡村学生回流,为缓解“乡村弱城市挤”提供了经验。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高乡村居民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之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学历教育方面,四川省在全国创新实施“9+3”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组织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培养模式实现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愿望,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探索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在职业培训方面,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将培育、认定、考核、资金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推向纵深,探索构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职业农民认定体系,开创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此外,都江堰市“成都村政学院”、巴中市恩阳区“乡村振兴学院”、南江县“巴中村政学院”等聚焦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为当地培养村干部和后备干部,为推动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

构建乡村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壁垒。相较而言,乡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家庭更易因家庭经济、人力、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匮乏,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空白。针对乡村家庭教育式微的现状,需要构建由政府、学校、社区、群团组织和教育公益组织等多主体组成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政府应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吸引农民工返乡,优化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结构的完整;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学校等平台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此外,应构建以乡村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监护体系,在学校教育中构建类家庭的人际关系,对家庭教育的缺位进行弥补;社区、群团组织和教育公益组织等应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社区共育”“结对帮扶”等活动,为乡村家庭和儿童提供帮助。

完善乡村社区教育发展机制,开辟脱贫攻坚独特战场。乡村社区教育作为最接地气的教育,在提高村民道德水平、生存技能、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巴中市巴州区社区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建立“三大机制”,引领全区农民创业致富。一是建立品牌建设机制,聘请有资质、信誉度高的专家,形成名师品牌效应;利用“农民夜校”平台,精心锻造“固定课堂”“田间课堂”“互动课堂”等,形成品牌课堂;利用四川省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提供快捷、实用的生产信息技术,形成品牌在线平台。二是建立人才培育机制,通过业务培训、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育各类“土专家”“田秀才”;采取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政策鼓励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和支持致富领头人带领全村共同致富。三是建立技术帮扶机制,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方式,全方位、高效率免费提供技术帮助,及时解决种养殖业主的困惑,竭诚服务农村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13日第14版;作者:卢同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