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教育科研>学术前沿>详细内容

学术前沿

201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推广述评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9-28 15:24:49 浏览次数: 【字体:

科研与教育改革

(专题版)

2015年第3期 (总第七十四期)

内部资料 请勿复制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主办 2015年5月8日

201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推广述评

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的必要环节,它不仅是检验教学成果真伪的重要标准,也是优秀教学成果能够转化为更广范围教育教学生产力的有效途径。2013年,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共评选了304项。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川教〔2013〕42号)精神,按照《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要求,2014年,四川省教科所与全省各市(州)教科所(院)一道,在多年来的有效做法和活动经验基础上,持续强化了普教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省教科所教学成果推广述评

2014年3月、4月、9月、10月,四川省教科所先后在广元青川、眉山东坡、绵阳三台和南充蓬安开展现场推广活动,采取观摩示范课、互动研讨课、听取成果报告等形式,对“导学讲评式教学研究”“基于游戏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研究”“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实践研究”“区域构建234高效课堂研究”等4项优秀教学成果进行了推广。

其中,在广元青川的推广活动中,省教科所组织成都龙泉驿区教培中心和部分学校的教学成果研究团队,介绍了龙泉驿区“导学讲评式教学”的推进经验,对青川县县域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也为青川县教研室与龙泉驿区教培中心之间的长期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区域间的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形成了新的抓手。

在绵阳三台的推广活动中,省教科所组织成都十二中的研究团队,介绍了成都十二中10多年来坚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深入研究做法。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师代表观摩了展示课,并就合理设置“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深度体验,展开了热烈研讨,深受启发。

2014年10月至11月,四川省教科所在承办的民族地区校本研修示范校及指导机构的省级培训、校本研修示范校及指导机构的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国培计划、学前教育优秀课题交流展示等活动中,先后推荐了“协作互助,多元共生——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教师发展学苑’实践研究”等20多项优秀教学成果进行了专题交流。

同时,四川省教科所将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编辑成了三本教学成果集予以出版,推荐了10余项优秀教学成果在省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文章,并指导各市(州)教科所(院)开展了诸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学术沙龙”等形式的教学成果推广活动。

四川省教科所组织、指导开展的这些推广活动具有三方面突出特点。一是彰显了四川省教科所的学科教研和教育科研优势,联合市、县、校教研科研力量搭建省级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二是满足了我省中小学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一线学校和教师参与推广活动的热情很高,4次现场推广的参会人数多达3000余人,参与省级、国家级教师培训和课题交流的有1000余人。三是反映了我省多年来在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上的实践成果,省、市、县、校四个层面,现场观摩、成果报告交流、学术文章发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地开展成果推广工作。

这些推广活动为全省范围内广大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为他们解决各自面临的教育教学难题提供了经验借鉴,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参与活动的各方人士一致认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系统完善的理论支撑,确立学校育人观念;要有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期望;要有区域性的行政推动,统筹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要有城乡统筹、学段联动、学科全覆盖的整体规划,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有学校校长的创新求进,优化学校课程管理;要有相适应的教师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组织结构、方式方法。

广大学校和教师纷纷表示,希望省教科所以每四年评一次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为契机,组织开展更多的、省级层面的优秀成果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优秀教学成果能够又好又快地转化为更广范围的教育教学生产力。

二、市州教科所教学成果推广述评

2014年市州教科所积极配合省教科所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成果推广工作。他们结合教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实际需求,不断摸索符合市(州)教科所(院)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成果推广方式,建立教学成果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2014年底,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年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研讨活动,各市州教科所提交了2014年教学成果推广总结材料。四川省教科所科研管理室通过对总结材料的信息分析认为2014年四川省各市州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工作特别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重视了教学成果推广价值研究

教育科研部门要对教学成果做出推广的价值判断,遴选出优秀的成果。首先,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能够通过影响和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满足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发展的某种需要,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获得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其次,教育科研与其他类别研究相比较具有其特殊性,成果推广应是一个双赢的活动,对于成果提供方来说是促进成果深化的过程,对于接收方而言重在启迪思想,促进其创造性的应用,促进其本土化和校本化。第三,成果推广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移植,需要对成果进行再开发、再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研究既是成果推广的价值追求,也是成果推广质量判定的重要标准。

2、凸显了教学成果推广变化特点

(1)教育科研部门从思想上改变过去重“立项”轻“推广”的意识。重视教学成果推广的现实意义。从实际出发,帮助分析成果的价值和接受者的实际需要,供需双方具备的合作条件,促成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2)教育科研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强化成果推广的意识。用“推广并研究”的眼光深入挖掘课题,关注成果提供方与接收方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与学生基础。教学成果推广从过去的简单重复或移植,向课题二次开发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

(3)教育科研部门教学成果推广角色意识的转换。部分市州在2014年初即已确定重点推广应用的方向,然后委托专家精选有关的优秀成果,由市州教科所协助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加强各项教育教学经验、教研教改成果的宣传推广。

(4)推广方式呈现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

3、呈现了教学成果推广多样化方式

从成果推广的方式来看,各个市州都在推行既适合自身发展又不乏创新的举措。探索“分类指导”与“分层推广”策略。成果推广的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菜单式推广”,即由市州教科所遴选成果,开列成果菜单,各校自行选取,多以成果展示、课堂演示、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

“点对点式推广”、即是已经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单位与相对薄弱的学校结对,将成果应用于该校并进行再度开发研究的方式,是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一种有效模式。

“主题沙龙式推广”,是指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就成果推广的本质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以沙龙的方式各抒己见。大家就科研成果推广的意义、价值、标准、内容、组织、策略、方法等进行深入研讨。

“成果推广年活动”。是指在年初即以上一年省、市教学成果评选结果为依据,遴选出具有代表性成果,以菜单方式向全市公布,为各学校搭建自主选择平台,根据成果内容选择参加成果推广活动的项目。

总之,教学成果推广应既坚持”项目遴选”和”供需结合”的原则.同时提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展示走向指导式、交流碰撞式、范本模仿式和问诊式等多元发展。

附:部分市州教学成果推广情况摘要

2014年市州科研成果推广经验(摘要)

成都市

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特殊性的认识。教育科研与其他类别研究相比较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重要表现是课题的研究者也是成果的享受者,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校本特色、师本特色。成果推广应是一个双赢的活动,对于成果提供方来说是促进成果深化的过程,对于接收方而言重在启迪思想,促进其创造性的应用,促进其本土化和校本化。成果推广必须要关注成果提供方与接收方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与学生基础,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移植,需要对成果进行再开发、再研究。因此,成果推广首先是启迪思想,唤醒认识,然后是再开发,然后是再应用,我们将其概括为“胜在思想、成在启迪、乐在共鸣、效在开发”。这既是成果推广的价值追求,也是成果推广质量判定的重要标准。

什么样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应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典型性的特征。推广科研成果必须从内容上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才能找到推广的核心和意义所在。判断的标准不只是获奖级别的高低,还在于它的可应用范围和应用的意义,比如,选题的特殊性、研究方式的特殊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等等,既有对成果本身的推广,也有对研究方式的推广;既有在研课题的阶段成果推广,也有已结题和获奖成果的推广;既有适合城市地区(学校)或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推广,也有更为农村或相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所接受的推广;既有普教的,也有特教、职教的,我们希望这样来建立一个开放的成果推广库,满足各方对成果应用的需求。

成果推广的方式应不拘一格。成果推广不仅需要在成果内容的选择上下工夫,也需要在推广的方式上加强双方的互动与交流,而尤其需要接受方有积极主动的作为。在成果研究现场进行成果推广最具有现实感,也最直接和生动,可以通过成果报告、现场观摩、互动对话、专家点评等深入到成果的里层从而实现更大的收获。

举措:

召开成果推广学术沙龙。我们特别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就成果推广的本质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以沙龙的方式各抒己见。大家就科研成果推广的意义、价值、标准、内容、组织、策略、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开展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系列推广活动。2014年,是我们所确定的首个成果推广年。我们在年初即以2013年省、市教学成果评选结果为依据,遴选出具有代表性成果共计12项,以菜单方式向全市公布,为各学校搭建自主选择平台,根据成果内容选择参加成果推广活动的项目。

自贡市

一、定期推广,形成制度

自贡市形成了教育科研成果的定期推广制度,每年认真举办一次大型的成果推广活动,展示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优秀科研成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2年推广幼儿园的优秀成果,2013年推广农村边远小学的优秀成果,2014年推广城市中心小学和中职学校的优秀成果。

二、领导重视,高位引领

我市每年的成果推广活动,均有专家点评,高位引领。对推广成果的主题词、关键点、学什么?怎么评价?作了精彩点评。

三、区域辐射,推广面广

近几年推广面逐年扩大,推广单位由最初的学前教育,拓展到小学,再拓展到中职学校。参会人数由最初的100人,拓展到200人,再拓展到今年的300人,辐射了全市各区县的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

四、形式多样、以推带培

近几年我市的成果推广活动,形式多样,既有现场推广,也有成果报告交流推广。在成果推广的同时,以推带培,对全市的参会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科研专题培训。

攀枝花市

再实验。将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新的教育对象中进行再实验,这也是一种推广应用。再实验可以由成果研究者讲行,也可以由其他人进行。通过再实验,不仅可以推广成果,而且可以使已有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采用。教育科研成果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或作为教育决策的参考,转化为有关教育方针、政策中的内容;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形成指导性意见,下发给所属学校,要求所属学校采纳使用。

现场观摩。主要以听示范课、优秀课的方式进行。通过现场观摩,成果主研人员具体地介绍操作的方法、过程和效果。观摩结束后,再组织讲评,进一步介绍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总体思路等。

成果发表。反映研究成果的论文、研究报告在出版物上发表也是教学成果推广的主要形式。

送教下乡式推广。利用送教下乡的方式,市教科所将优秀教学成果进行推广。

教学成果推广的再思考:1、建立推广应用机制。2、推广成果要遵循规律。3、推广成果要分类、分层。

泸州市

建立了8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机制,开展教学成果推广交流活动:1.开题论证推广机制;2.阶段研究成果推广机制;3.结题鉴定与推广培训相结合工作机制;4.成果推广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工作机制;5.成果报告展示活动工作机制;6.菜单式推广运用机制;7.学科教研活动与成果推广联动研讨工作机制;8.通过网络途径进行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根据不同的成果特点、不同的推广对象和不同的推广条件,采用多元化的推广运用方法,拓展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途径。利用行政号召和政策权威推广;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广;在多种活动中推广。包括学科教研培训活动,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活动,课程实施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等。

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媒体推广工作。

德阳市

德阳市主要以第三届教学成果奖优秀成果类为参照,开展多种活动进行课题推广。包括四川省2013年普教教学成果德阳获奖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心理建设三个方面。“德阳市书法教育区域推进”和“单元整合群文阅读”。

在课题研究周期,我们更多的强调主研队伍的问题意识和对课题的规划能力,力求规范“入格”;在成果提炼和推介周期,主研队伍更多的要“回头看”和“跳出来看”,更多的强调“出格”“破格”。一个“课题——成果”成长周期下来,主研团队往往在“破题”和“创新”两个关键词上能得到相当实在的体验和发展。

绵阳市

成果推广的几个工作原则

1.多层次

这一原则目的,是让研究成果最大可能地在实践“落地”。我们的三个层次要求:⑴获奖的课题必须在本单位进行推广;⑵获得省、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课题,还必须在当地推广;⑶我所选择部分一、二等奖成果,在全市范围推广。

2.多途径

这一原则目的,是要克服传统的“成果集中式推广”缺陷,追求成果推广实现“常态化”。为此,除了成果推广会,我们还通过“教研会”、“培训会”、“教学视导”、“教育科研视导”、“学术报告会”、编撰《教学成果集》、编撰《绵阳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广研究成果。

3.多功能

这一原则目的,是要拓展成果推广的价值和功能。让“成果推广”不仅仅定位在“推广”,还要赋予“培训”和“管理”的功能。具体来说,其一,把成果推广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师资培训资源;其二,通过成果推广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县市区教研室的科研管理效能。

4.开放性

这一原则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优秀研究成果都有展示、推广机会,最大可能地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参与度。继我市开展第一届市政府教学成果评奖后,我们的游仙区、安县、江油市等也相继开展了本地的“教学成果”评奖。对这些县市区一级的优秀研究成果,我们的成果推广活动也并没有“设置门坎”。

关于成果推广的几点思考

1.转变一个理念

成果推广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它还应该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的一个延续和深化。“如何实现成果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教育改革力”,也应该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必要内容。

2.建立一个机制

即建立“市—县—校”成果推广的层层落实工作机制,建立成果推广的常态化、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抓住一个关键点:最大可能地吸引一线教师参与成果推广,接纳优秀研究成果,尝试和运用优秀研究成果。

3.强化一条规则

在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有一条重要规则:申请评奖的成果,要提供在本单位或其他单位“推广应用情况”佐证材料,而且,占30%的权重。我们的省、市教学成果评奖活动也有类似的要求,但在具体权重、提供“证据”方面力度还不够。所以,建议强化“成果推广、效果佐证”这样一条评审规则。它的好处是——保障了申请评奖的研究成果,在获奖前已经在本单位进行了一次成果推广。

内江市

内江市2014年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主要采取刊物推广、现场推广两种推广形式。

期刊推广指利用我所主办的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内部刊物——《教学研究》推广本土研究成果。这是我市成果推广最主要、最经常的渠道。

现场推广以课题研究单位为现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观摩。一是由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组织的现场推广活动。对适应性比较广、操作性比较强、成果比较显著和对教育教学影响比较较大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二是结合学科教研活动进行成果推广。对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对教学改革指导意义较大的课题成果主要采用这种形式推广。

乐山市

2014年乐山市对省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奖重点课题成果进行了系统化培训式推广;将教育科研通识技术培训与成果推广相整合,区分个别课题成果特色及其研究过程特点与长处,就普教科研的全面实施,进行侧重不同的专题化“成果示范性”推广;加强成果库建设,组织好学校教育科研学习、提升的“供需”信息;在关注活动性成果推广的同时,对获奖科研成果进行了物化推广,成集了乐山市第五届教学成果集,面向全市学校进行颁发推广。

眉山市

2014年眉山市优秀成果推广活动主要分为深化拓展型和活动研讨型。两者结合,在一系列活动中,包括“新课标教材培训”、“高效课堂”专题研讨会、“群文阅读”研讨会、“跟岗研修”活动、“国培研修”活动等,预计用较长的时间来深化拓展,力争有一个好的新成果展现出来。

宜宾市

1.课题累积式。明确提出要求,在研的课题和申报立项的课题必须将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的教学成果作为基础。课题申报立项更是把研究现状中掌握已有省市教学成果中获等级较高的成果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

2.结题展示式。通过现场结题,鉴定成果并将好的教学成果推荐给参会者,让参会者亲身感受教育科研的魅力与成果。

3.立项深化式。在现有成果基础上立项深化研究或立项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外市教学成果本土化进行推广。

4.集中展示式。通过召开展示我市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的会议或专题研讨会,组织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教学成果展示会等途径推广。

5.推荐参观式。凡有与省市教学成果中获等级较高的成果相类似的课题,我们推荐其参观成果取得的单位,这种方式能给参观单位以强烈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同时也能刺激被参观单位推广和继续研究的积极性。

广安市

广安市2014年主要推广手段包括:通过借助教研杂志推广优秀成果;出版优秀成果集子;现场成果推广活动;分层在各区市县进行成果推广等。

达州市

今年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提高了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教学技能。参加成果推广工作交流展示活动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对优秀成果的“借鉴、继承和创新”,又“检验、发展和完善”了原成果,参加的老师们都把学习到的经验带回学校学习借鉴并大力推广。

巴中市

巴中2014年通过举行全市成果推广会;现场观摩;进一步总结,深化成果推广经验等方式进行成果推广。流程为:分析校情,确定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或者成果中值得借鉴学习的部分→联合制定推广应用方案→学习成果及相关理论→组织培训和现场示范→落实推广应用的措施→反馈调整,拓展创新→对推广应用的过程、效益与价值进行总结评价。

资阳市

2014年资阳市通过优秀成果的运用和展示分主题类进行推广,包括综合类、德育类、课改类、幼教类、职业教育类等。举办了资阳市教育学会教改实验专委会第三次学术年会,并在此平台上推广众多优秀课题。举办了成果展示、现场观摩活动。宣传先进科研学校经验,包括示范校建设和优秀教师培养。组建教育科研专家库资源。

甘孜州

甘孜州2014年通过专题会议,发表《甘孜藏族自治州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集》等形式,对取得科研成果的课题进行评优。对获奖成果进行推广。

(共印200份)

撰稿:王真东、青春、王霞、杨贤科、王跚 审核:吉文昌

联系地址:成都市航空港黄荆路11号 四川省教科所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室

邮政编码:610225 联系电话:028-85876171,85876184,85876131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