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陈宝生:大国工匠离不开职业教育
教育部长陈宝生:大国工匠离不开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7-03-13 16:17
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迎来了“大考”。
这是陈宝生于2016年7月就任教育部部长以来第一次参加记者会。他称之为“一场考试”,自己为“答卷的学生”。他说,“希望今天的这场考试是一场素质教育的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考试。”
在记者会上,陈宝生介绍,教育部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牵头六部委联合制定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着力实施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智的转变、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的转变,重点解决“控辍保学”的问题、解决“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解决贫困农民和普通农民在教育上差距出现拉大趋势的问题。
高校要下功夫练内功
针对有记者提出,最近出现的重点高校到处高薪挖人的恶性人才竞争现象,陈宝生表示,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西部的人有一段时间还叫做“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
2013年年末,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禁止“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今年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还专门发出《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陈宝生称,首先在薪酬条件等方面,高校要遏制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在市场上都不那么规范,更别说人才这样一种特殊对象。”同时,各高校要对人才聘用合同契约加强管理,对引进各种人才加强规范。“让他们遵守契约,在约定期内不要跳槽,得按契约办事,不然就恶化了人才流动环境。”
陈宝生还提到,下一步,会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制定公约,规范薪酬等条件,从而规范正常的人才交流,不搞恶性竞争,不恶意挖人家的墙角。从教育部的角度讲,也要改变一些评价机制,用这些评价机制作为指挥棒,使高校下功夫练内功,自己培养人才,从海内外吸引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对高校人才流动问题曾展开过深入调研。今年“两会”期间,他提到,人才匮乏是制约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大难题。一位杰出人才的出走可能会引发一个强势学科的没落,也会破坏学校长期营造的学术生态,让人才无法潜心治学。
马敏强调,“人才不是用来‘挖’的,而是拿来‘用’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是靠‘挖墙脚’砌成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内功’建成的。”
培养大国工匠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工匠的涌现离不开职业教育。
陈宝生称,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
陈宝生提到,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成长了很长时间,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更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急迫的要求。因为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撑。要“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
陈宝生也表示,对于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不适应,集中表现在办学理念和社会理念上。
陈宝生分析,就社会理念来说,大家希望上普通高校,不上职业高校,还是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重课堂教学,轻培养实践能力。教学和实践脱节,课堂上学的不会熟练操作。在内容建设方面,内容比较陈旧,讲过时的技术。
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工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配套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快培养人才。其次,发布脱贫攻坚规划,在每一个贫困家庭中培养一个人,让其掌握一门技能。另外,促进产校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
陈宝生介绍,在制度上也做出了相应安排,就是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建起“立交桥”,解决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使得二者在一定的节点上可以实现转换。同时,还要改变考试制度,因为目前普通高校先录取,然后职业学校再录取,好像职业学校低人一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