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经验交流>详细内容

经验交流

摆脱校园拘囿,把专业融入大社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01 10:17: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摆脱校园拘囿,把专业融入大社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徐州市泉山区微公益项目图标设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多专业的交叉与合作不仅让学生跨越了专业的障碍,接触了其他专业的知识,还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应用,这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思考、对跨界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报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的本质是为社会服务。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建筑类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是该校的非建筑类专业之一,近两年这个专业的发展风生水起。通过融入大社会,社区专业将教学融入实践、将实践带入项目,通过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实现产学研一体、服务地方的发展目标,实现将专业发展带出校园的拘囿,在社会大环境里扎根发展。

  在服务地方中

  找到专业的立足点

  江苏建筑职院社区专业设立于2003年,共招收了12届学生。该专业负责人吴华一直在思考,说不如做,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去接触他们的未来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真实、立体、全面地去认识专业、应用知识。2014年3月,吴华以自己为法人,组建了公益组织“徐州市健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面向社会承接针对社区服务的公益活动和项目。

  健行中心的第一个项目由徐州市老龄委委托,对徐州市失能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进行调查。为了能反映出徐州市失能老人的真实数据,吴华和李敏两位教师决定至少调研2400个样本,每个学生要直接接触至少100位老人,以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与以往的模拟学习和就近开展的实践性调查不同,此次调查是一项真实、严肃的活动,涉及范围广,样本基础大。

  入户调查一开始就遇到种种困难,有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也有学生应对突发状况明显经验不足,不少学生的表现被动甚至手足无措。对此,吴华和李敏让善于沟通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组队,协作开展活动;每次收队后,组织学生对当天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逐渐的,调查进行得越来越顺利,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采样任务,据此撰写的“徐州市失能老人基本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作为数据源被徐州市老龄委采用,徐州市目前公布的失能老人官方数据就由此调查得来。

  社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在徐州市老龄委留下“能力强、素质高”的口碑,并陆续接受并顺利完成了由其委托的“徐州市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路径的调查”“徐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运营情况调研”等多个项目。此外,他们还陆续完成“2014徐州市泉山区微公益创投——风华园为老服务”“2014徐州市公益创投项目——泉山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2015徐州市公益创投项目——积极养老”等项目。“泉山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是对2014年泉山区微公益创投项目进行监管和督导,项目的成效得到徐州市民政局的充分认可。今年徐州市泉山区民政局直接购买了健行中心的服务,继续督导2015年泉山区微公益创投项目。

  过硬的素质和扎实的工作给社区专业和健行中心带来了更多的赞誉、信任和项目。据了解,2014年徐州市进行的102个微公益创投项目中,51个项目是社区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监管和督导的,对此吴华开玩笑说:“是我们撑起了徐州市微公益创投项目的半壁江山。”

  在服务实践中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积极参与政府的相关项目,不但给社区专业带来了好名声,还给他们带来了课程建设的启发和思路。

  在参与“徐州市失能老人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板,教师不断调整着引导方式和授课方法。在调研实践中,教师在学生刚开始不知所措时适时提醒,让他们从课堂知识里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每次调研回来,学生们都会自觉地把过去的课本翻出来,组成小组对当天的所见所感进行沟通和分享。

  “‘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都讲授过,也给学生分析过案例。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等实践时,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吴华说,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和沟通能力都取得极大进步,从开始时手足无措,需要时时提醒,到沉稳自信、独当一面,仅花了两周时间。

  参与调研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对专业有了深刻领悟。他们每个人都走入至少100位失能老人的家,和那些老人或者看护他们的人进行沟通,其见闻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震撼。面对老人们的无助,他们感受到从事社区工作的意义,不再把自己当成学生,而是自觉地以社区工作从业者的态度来看待养老助老这个课题,以平和的心态投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以专业的角度分析,以热忱的情绪关注他们将要在职业中遇到的社会问题。

  调研活动也给社区专业教师带来收获——宝贵的真实案例,记录了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意外和突发状况,为以后的教学留下宝贵经验;在陪同学生调研的过程中,着重观察学生的心理情况和行为模式,据此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期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

  随着参与活动的不断增加,教师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培养方案里加入相关的课程和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学生还需要哪些知识来充分融合他们的专业,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仔细分析,教师们决定在培养方案里加入针对社区和社会活动背景的管理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以及文秘类的课程和知识,以此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相关知识在当前课程中的穿插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在活动的组织里充分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用更加积极的态度、自信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

  在真实项目中

  激发热情塑造自我

  行动力大师约翰·科特曾经说过,行为模式的最有效改变不是“分析—思考—改变”,而是“目睹—感受—改变”。吴华等专业教师则是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项目课题,真真切切地将项目带入教学,让学生去目睹、去感受,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由2013级学生全程参与和组织的徐州市市级活动——2014年度公益创投项目中的泉山区微公益项目图标设计征集和启动仪式,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最大。图标设计征集是整个项目的前期环节,也是社区专业学生接触该项目的第一个活动。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吴华特地邀请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讲解市场营销理念,邀请传媒学院教师传授设计理念,帮助经管学院和传媒学院的学生共同参与设计醒目、优美且有内涵的图标,到后来连周边一些本科院校的学生也被吸引过来并踊跃投稿。

  教师们在学生的作品里遴选了50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邀请专家共同评选,最后选出最优秀的作为该项目的图标,正式出现在宣传印刷物上。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多专业的交叉与合作不仅让学生跨越了专业的障碍,接触了其他专业的知识,还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应用,这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思考、对跨界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紧随其后的2014年度泉山区微公益项目开幕仪式的组织,进一步锻炼和拓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接到筹备开幕仪式的任务后,学生们按照管理学的知识把任务进行分解,集体讨论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进度,自行分组进行筹备。为了让活动经费的使用做到透明有效,学生们找到会计专业教师,学习财会记账和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知识,把项目预算和花费进行公示,让整个活动进程被所有参与的人员所掌握;为了让项目取得最优效果,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摸查商家的底价,以最优价格找到最好的供货商。

  学生们借此机会了解到最全的业务流程和最新的行业知识,也逐渐找到自信和价值、找到奋斗的动力。他们说:“现在才觉得,自己做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还是学生,但在协助创投项目的开展时是被当作专业人才尊敬的。这种尊敬让我们感到职业的尊严和骄傲,也有警醒和压力,提醒我们一定要做得更好。”(记者 钟伟 通讯员 方桐清 孙瑜)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9日第10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