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学科教研>普通高中>详细内容

普通高中

广元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设想

来源:广元中学 发布时间:2022-06-17 15:16:02 浏览次数: 【字体: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

四川省广元中学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9〕29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修订版)等文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教育改革,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局面。着力提升广元中学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3.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体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好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学习科学、运动科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最新成果,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全面地发展。

4.坚持继承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上进行了大力的探索。如组织全体教师全员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实施的新课程培训,派出种子教师30余人到浙江、上海等新课程改革较早实施地区学校进行跟岗学习,我们已建构并全面推行了“五学”课堂教学策略等。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要对我校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三、目标任务

1.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在课程教学上,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理化生实验等课程,有效开发和实施选修课程。强化劳动实践育人,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2.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力度。

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办学优势,在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前提下,自主开发和实施;学校要充分挖掘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当地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更加有力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更加鲜明地彰显办学特色。

3.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兴趣特长,突出学生个性特点和主要事迹。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常态化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严格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评价程序。

4.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自身兴趣特长选择选考科目,不得违背学生个人志愿组织要求学生普遍选考特定科目,坚决避免功利化选科选考。

5.建立学生选课走班指导制度。

成立选课指导机构,编制学生选课走班指导手册,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选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注意防止教师和家长包办代替。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场地、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效益,积极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认真研究解决学生选课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6.加强新课程的校本化研修。

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掌握新课程结构,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作业布置,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四、校本课程

为优化我校课程基本结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我校校本课程主要有下列种类。

(一)德育课程

1.思政课程

(1)班团教育课程。学校每天上午第三节与第四课期间安排班团教育活动,需要分学段、分时段开发出因时而变的班团教育思政课程,发挥思政课程铸魂育人功能。

(2)学科德育课程。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学要根据学科实际渗透思政教育,开发出具有富有特色的校本学科思政课程,切实实现学科思政化、思政学科化。

(3)时事政治课程。学校利用新闻周刊和新闻联播、网络平台等开展时事政治教育,要努力开发出重大政策、重大热点的专题时事政治校本课程。

2.校园文化课程

我校以“博学广才、器识为先”为核心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同时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活动育人,和谐发展”,以“博、器、思、德”为核心字设计校园地理标识,以文化专题设计校园楼宇文化,构成了不同主题的文化长廊。

(1)校风教风学风课程。我们的校风是“文明、诚信、尚美、和谐”,其主导了学校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是独特的心理环境;我们的教风是“厚德 严谨 求是 创新”,其促使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我们的学风是“立志、求真、勤学、笃行”,学生在学风形成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班风形成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学生是良好校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教师是纯正校风的主导者,师生同心,营造出学校纯正风尚,激发师生迸发出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校园场馆文化课程。要丰富、优化校园的“三馆二室一堂二场”文化,具体包括生物标本馆、图书馆、美术馆、教室、寝室、食堂、运动场、广场等场馆文化课程。

(3)校园楼宇文化课程。博学楼南侧的毕业班教学区的文化主题是“热爱家乡、放眼世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侧的实验教学区的文化主题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博文楼的非毕业班教学区的文化主题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不同主题的文化区域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营造了长知识、增才干、成美德、养精神的梯度育人氛围

(4)校园道路文化课程。器识路灯杆上悬挂着历届卓越学子的近照和格言,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的奋斗精神交相辉映,让在校学生在榜样示范下,见贤思齐,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桐语步道的七块仿古铜板雕塑,浓缩了我校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萌芽于康熙年间,诞生于民国时代,茁壮成长于21世纪,穿梭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联结着过去、现在、未来,是学校对师生开展校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

(5)园景文化课程。我校校园地理标识的设计分别以“博、器、思、德”为核心字,再从功能、修身、品行、才学、期望等方面延伸取字,为我校的楼宇、道路、水体、花园的标识命名,旨在传承我校“博学广才,器识为先”办学思想,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壁一台,一楼一宇,蕴含着特有的文化元素,时刻启迪全校师生修养德行、广采博求、善思慎行。

3.责任教育校本活动课程

建构起“一核两翼六题”校本活动德育课程,“一核”,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普通高中校本活动课程的精神内核和基本遵循,融于校本活动之中,是其“神”;“两翼六题”,是校本活动课程的具体形态,包括内显于形、文化浸润的六个教育专题(规制、园境、智慧、技能、案例、德语)校本文化课程和外化于行、活动体验的六个教育主题(自我、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自然责任)校本活动课程;“形”和“行”相互融通,“形”有“行”,“行”中“形”,实现了精神内核与校本文化的形神兼备、精神内核与主题活动的知行统一。

(二)学科拓展课程

1.国家课程拓展课程

(1)学科课程。每个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A、选修课程ⅠB、选修课程Ⅱ,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出与之相配套的学科拓展校本课程,可以有校本课程读本、专题讲座课件、辅助电子读物、实验操作、校园活动等形式。

(2)艺术课程。以学校文学社、汉服社、合唱团、书法社、戏曲社、舞蹈社等社团活动为载体,开设美育校本课程,并开发出广元石窟文化、女皇文化等校本课程读本。

(3)体育课程。以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基本运动、专项运动、竞技体育、趣味运动、心理调试等校本活动课程。

(4)劳动教育课程。以校园劳动为主体,以家庭劳动为补充,以校外劳动为拓展,形成家校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校园劳动,公共区扫除、校园绿色卫士(校园景观设计和维护)、教室、寝室清扫及保洁、校园水体清理与维护等;二是家庭劳动,与父母一起学做家务活,提高独立生活打理能力等;三是校外劳动,参加清洁城区、净化铁路沿线、美丽社区等。

2.拔尖生专项课程

(1)校本“强基计划”培训课程。开发出数学、物理、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强基计划”培训校本课程。

(2)奥赛辅导课程。开发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学科的奥赛校本课程,以教师讲义案、校本课程读本等形式呈现。

(3)科技创新课程。开设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科技实践、科学影像等校本课程,并以学生优秀科创作品为范例编辑读本。

(4)专项竞赛课程。开发出作文类、英语类、技能类等竞赛辅导校本课程。

(三)活动课程

1.社团活动课程。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校园项目活动,形成精品社团校本课程。

2.社会服务课程。

将社会公德建设作为着力点,引导高中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法治意识,乐于奉献,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共建共享健康网络空间。

3.研学活动课程。

一是校园研学课程,以我校省级生物标本馆、美术馆、图书馆、书画室等为依托,发挥研学基地特有的育人功能;二是红色研学课程,以培育爱国主义作为着力点,开发我市的红军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地震遗址文化等红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三是生态研学课程,以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为着力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清洁城乡、垃圾分类,坚持绿色消费,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

4.社会实践课程。

利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安排组织,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为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互助、共享。

(四)师培课程

1.新进教师培训课程。

开发出富有我校特色的人事、教学、德育、教研、研究性学习专项培训和学科教学常规、新授课、评讲课、复习课等新进教师校本培训课程。

2.学科校本研修课程。

开发出各学科教师常规研修活动校本课程。

3.教育科研培训课程。

开发出教师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成果提炼等教育科研校本培训课程。

4.教师送教培训课程。

开发出省市名师、学科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送教到校及开展高水准学术交流培训课程。

五、工作目标

2022年年底完成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新教材全员教师培训工作,2022年7月底开始,分批分步完成新教材培训工作,教师队伍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整体提高,各学科教研队伍的专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四川省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时间安排,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用两年时间把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一)扎实做好全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组织实施能力。

认真组织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全员培训工作。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参加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完成全员培训。学校根据四川省使用新教材的具体时间安排,分年度、分年级、分学科开展培训,在使用当年8月底前完成新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次年秋季开学前完成高二、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

(二)完善教研科研工作机制,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各教研组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在实践中转化落地等问题加强研究,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好教研工作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和改进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

根据四川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学分认定办法,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科学开展学分认定工作。学校结合实际,加快建立完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学分认定办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五)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校内评价或考试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导向作用。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纳入评价内容,做到客观真实。

六、领导机制

成立广元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推进专项工作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苏国刚担任组长,副校长赵怀勇、李俊、汪贵平任副组长,各年级管委会成员、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为成员,加强对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认真开展教师培训,注重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做好实施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扎实做好全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组织实施能力。

(二)加强条件保障,满足课程改革需要。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满足教师培训、课程实施、教学研究、设备配置等方面的需要。

(三)广泛宣传,积极引导。

学校认真制订宣传工作方案,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新课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宣传,深入解读阐释改革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具体安排,努力营造老师、学生、家长理解、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八、年度计划

(一)第一年(2022年6月—2023年7月)

1.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和学校层面的培训,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让新课程新教材理念深入教师的内心,理解并领会其内在精神,并能落实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2.做好“顶层设计”,对学校层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制定学校“双新”实施方案,各教研组制定各自学科 “双新”的计划和方案。

3.建设符合学校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新三类课程要求,制定学校课程计划。结合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建设“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与之相配套,调整课程整体架构,建立凸显“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落实三类课程规范实施。

4.改进课堂教学。确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主题,以“大单元”为单位,完成各学科的教案以及作业设计。

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过程性管理,建立各教学环节的管理配套制度,进一步加强选课走班、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的建设。

(二)第二年(2023年8月—2024年6月)

1.课程实施。落实学校“双新”方案的实施,落实各教研组制定各自学科 “双新”的计划和方案的实施。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校本课程进入实施阶段。

2.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以“改变教师教学行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继续完善单元教学、作业设计和考试命题探索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完善评价制度。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完善评价教师教学的相关制度;加强表现性评价研究,通过过程性的数据积累,全面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度。

(三)第三年(2024年7月—2025年6月)

1.在前期实践基础上,继续完善校本的新课程新教材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2.做好三年工作自评总结,形成自评报告。

3.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跨学科、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形成一批线上线下的优秀教学成果案例,供校内交流共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