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决策咨询>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工作动态

高职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构建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23 16:26:16 浏览次数: 【字体: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服务贴近、贡献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一直在产业、消费、教育帮扶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短期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内生力和脱贫技能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高职教育扶贫成果也面临着“得而复失”的风险,亟待构建长效机制加以巩固。

一、完善协同治理机制,鼓励多主体参与

在高职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构建中,高等教育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治理主体构成复杂。为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效益最大化,应进一步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在发挥政府主导统筹的同时,推动高职学校、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积极性,实现治理模式由传统政府主管部门的“一元单向”管理向“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模式转向;充分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地方自主开展创新性实践,推广先进成熟经验。

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打通部门壁垒

高职院校应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不断加强部门责任落实,打破区域、部门界限,形成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合力。如四川省眉山市以市、县两级职教中心为平台,打通部门壁垒,联合教体、文广旅、农业农村、科技等职能部门及15所职业院校等,合作开发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实用教材,技术光盘等课程资源,常年开展贫困村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平台建设,搭建贫困地区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降低校企合作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现校地共赢发展

出台高职院校和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的指导意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壁垒,推动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科学规律和工作要求,免除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激发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增强高校教师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高校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形式、委托研发、中试车间等,实现高职院校科技成果提供者与贫困地区科技成果使用者的即时互动,缩小科技研发与转化间的距离。

四、优化专业匹配机制,服务现代新农业发展

优化专业匹配机制,专业设置新增与乡村新农业发展相关的内容,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抓学科建设,以学科专业提升增强产业服务能力。同步规划贫困地区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布局,主动对接农业“10+3”、服务业“4+6”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提高专业建设内涵与贫困地区产业布局的匹配度和适应度。

五、推进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机制,确保政策“不断档”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资库,遴选一批农技推广服务、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优秀老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师资库。同时建立师资库管理制度,如使用管理制度、资源配置和考核机制等。对入库师资要严格把关,实行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及时清退不合格师资。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投身乡村建设,如下乡担任志愿者等,或者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弱势群体关爱等方面提供技术技能指导或咨询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审和福利待遇等改革,也可以建立健全高职教师投身贫困地区工作激励机制,并为其开展定期培训。

(来源:《科研与教育改革》2020年第3期,此文为节选;作者:邢秀芳,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