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研究>决策咨询>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工作动态

新时代推进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及优势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23 16:28:05 浏览次数: 【字体: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作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纵观国际知名大学发展历程,对标国内一流大学,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短板弱项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科专业设置和国际国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二是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三是科研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四是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结构不优,高端人才数量偏少。通过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背景及现状分析,我省高等教育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发展优势。

一、新时代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

当前正处于国际形势大变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时期。从国际形势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 国际间的科技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体制转轨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的多发时, 与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一是经济全球化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背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这些变化对于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砝码。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经验,我省高校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拓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空间。

二是教育信息化为我省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带来了校园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强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除需要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外,还需要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核心内容就是加强高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其目的就是构建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灵活多样便捷的公共学习资源平台。

三是实施三大战略为落实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为推进现代化进程, 我国相继提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 以教为基人才强国,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场所。“科教兴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强化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途径,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转化的“孵化器”与社会变革的“智囊团”的角色定位。我省高等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 更是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进程、实现高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二、我省高等教育的优势所在

一是经济持续发展和对高教投入的加大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高校R&D经费投入达52.58亿元,占全国的5.03%,居全国第7位。

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三是高等教育已有的发展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9年6月,我省共有139所高校,在校生规模259.22万人。“双一流”建设方面,共有8所高校3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创新创业方面,基本形成“意识培育+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创新文化养成”培养链条。服务“5+1”产业方面,全省高校设置相关专业点1566个,在校生38.2万人。高等职教方面,44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示范专业200个。协同共建提升科研水平方面,24所高校开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对外交流方面,2018年来川高校的外籍学生13967人。这些发展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科研与教育改革》2020年第4期,此文为节选,标题根据节选内容进行了改动;作者:阎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