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干了啥?2022怎么干?
2021即将过去,这一年很充实,留下了足迹与遗憾,也留下了希望。围绕主管和主办单位的总体部署,根据省教科院“2021怎么看、2022怎么干?”务虚会的工作要求,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召开了全员述职考评和工作总结大会,回顾一年的工作,谋划即将迎来的新年。
2021干了啥?
七张答卷:书写各项工作新篇章
1. 2020年企业财务决算编报获得四川省教育厅通报表扬
2.连续第六次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基础教育教学类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3.在四川省期刊协会2021年会上获评四川省优秀期刊
4.在2021年度省期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中获评四川省社会效益优秀期刊
5.负责主研的“新时代省域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实践体系”获评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已公示)
6.《走向高品质学校》丛书获“第三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
7.《高品质学校建设·理论之思》进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布的“2021第三季度影响力书单”
六组数据:记载我们奋斗的足迹
1.办刊工作
出版2021年《教育科学论坛》36期、增刊1期,刊发文章812篇,审读810万字,编校324万字。完成《四川教育年鉴》2020卷编纂工作,全书共计120余万字,图片40幅;完成相关志鉴材料教育部分12.3万字的编写工作。
2.期刊评价
《教育科学论坛》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5篇,转载量保持全国同类期刊前列。282份评刊表显示,对刊物质量的满意度达96.81%,对编辑部工作的满意度达96.09%。
3.研究论著
编写出版“高品质学校建设”《理论之思》《实践之行》《STEM教育卷》3本专著,共计101.8万字;50位专家提供学术指导,参编校长和教师320位,系统回答了高品质学校建设研究的20个问题,呈现了高品质学校建设的71个典型样本。
4.学术活动
精心筹办全省学术“共同体”学校活动7次,承办全国第二届高品质学校建设研讨会,围绕队伍建设、“双减”落地、学校治理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100余名专家到会指导,校长和教师线下参会1800余人次,线上学习44.8万余人次。
5.队伍建设
近年来实现了编辑中级职称从1到5的增长、研究生学历从1到10的飞跃;2021年有2人取得编辑中级,1人获评副高。
6.管理工作
保持了千万级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接受了上级单位的巡查巡视,进行了年度财务专业审计;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和期刊的社会效益有效提高。
四个差距:指向改革发展突破点
第一,转型改革的方向亟待明确。
第二,人才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
第三,自主经营的困境亟待突破。
第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亟待加快。
2022怎么干?
把握一个中心,服务大局
以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心
《教育科学论坛》与教育志鉴是服务四川教育事业,助力四川教育科研的学术阵地和宣传平台。编辑部在2022年,将继续发扬“匍匐教育现场,开启理性之窗”的宗旨,按照新时代国家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求,围绕省教厅的战略部署,根据省教科院的工作安排,着眼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办好期刊,做好服务。
瞄准三大目标,加强建设
1.做有高度的期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最新教育政策和研究前沿,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做有深度的期刊。坚持服务决策和服务实践,着眼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广科学的教育规律和有效的教学经验。
3.做有温度的期刊。坚持质量立刊、文化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提升渠道,为编辑部人才成长铺就阶梯。
狠抓五项工程,提升能力
1.质量提升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抓住四川教育改革大发展的时代契机,围绕重大项目开展约稿、组稿,集中宣传政策要求,反映改革动态,推广有效经验,将刊物办成四川教育的平台和窗口,内强交流,外塑形象。
2.队伍强化工程。坚定地走“专家办刊”的路子,既要继续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历进修和职称晋升,也要加大力度引进有经验的编校人才或教研人才,建好有温度、有获得感、有归属感的编辑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实现专家型人才的新突破。
3.课题研究工程。继续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后课题时期”研究工作,做好“中职高品质课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省级课题研究工作。
4.平台优化工程。继续做好学术“共同体”项目和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办好各类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良好风气。
5.管理增效工程。优化管理机制和经营方式,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努力实现工作方式转型的突破,服务全省教科研工作。
2022年,站在一个新的路口,编辑部要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继续践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主奋进、攻坚克难、质量至上、团结协作、反思精进的精神,力争把工作干得更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