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学科教研>普通高中>详细内容

普通高中

南充高级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来源:南充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2-06-17 15:08:42 浏览次数: 【字体:

新课程实施方案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于1927年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创办,1950年与张澜先生创办的私立建华中学合并,195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02年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获批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省“新课改样板示范校”等荣誉,九秩风华,学校始终秉承“弘扬诚勇、追求卓越”的校训和张澜先生“责在人先,利居人后”的箴言,坚守“为诚为勇为民族争荣光”之初心,锐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负重拼搏,努力创造教育辉煌。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国、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育部关于

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相关文件政策为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入实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三新实施能力。强化课程改革创新意识,深入理解新时代育人模式转变对教师各项教育和思想素养的要求,加强学习培训,积极准备,务求实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科学、体质、劳动、文化、思维等素养,根据时代导向,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落实到日常课程中。努力优化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状态,注重评价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双减”成果,使教育教学真正落地落实。

2.主要目标:

(1)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模式、方式和途径,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3)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的能力。

(4)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改革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价内容及方式,制订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改革方案。

(5)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普通高中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三新培训工作

学校通过行政会议、教研组工作、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等方面,统一和自主结合,强化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方案的学习培训。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学校根据新课程设置方案,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提出具体操作要求,各校区、各教研组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计划。既要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还要,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坚持适合适用的原则,在国家课程目录内按科学公平的原则,建立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积极引进、开发多样性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加强校际协作,建立校际之间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五)完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

1.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利用我校规划建设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校园整体系统的设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管理活动智能化。

2.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既组建专业队伍,采用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高中学习与未来升学的关系。探索专业指导教师加全员参与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科教师在学习观、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以我校心理课程为例,在专职心理教师的基础上,对所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培训,达到合格,并取得许可证书的老师,可以兼职进行心理工作。

3.完善学分认定制度,并积极推进学生选科评估与指导制度。各普通高中要制定包含全部组合类型的选科指南,明确实施办法,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志向、学习优势和职业倾向,结合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理性自主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我校将严格按照省市课程要求,积极征询师生、家长意见,稳妥实施。

(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统领作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

1.课程评价的组织管理

成立课程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定有关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检查、督导和评价学校各科室、教研组或年级组对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

组长:涂刚(校长)

副组长:张奉平(分管教学副校长)

组员:王尚明、范爱筠、李胜、黄晓华、张莉梅、冉光国、苟晓旺、陈祺文

主要责任科室:教务处、教科室、学工处、团委、党办

2.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本校在课程评价中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同时也据此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业绩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对学校课程体系作出科学性和切适性评价。

(1)更新评价理念。从根本上更新学生学业评价理念,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负担。

(2)促进课程改进。各类课程是为实现指定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预期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来完成此项工作。课程评价就在于通过测评,了解课程 实施的效果,从而不断完善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3)强化课堂导向。通过课程评价获得的信息,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调节,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成为课程的创造性执行者,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4)激励师生成长。通过评价,教师业绩合理评定,学生发展证据完整,使先进者受到鼓励,落后者受到鞭策,促使学生、教师的发展。

3.课程评价的核心内容

(1)学生评价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已有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质量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整合、改造、优化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①优化学科学业评价

权重:原则上期末纸笔考试成绩占50%,期中检测30%,形成性测试(作业与单元检测、学科实践活动及实验技能)20%。强化过程性评价,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传统做法。

②探索表现性评价

各学科均应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方法,建立表现性任务库。努力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维度和行为表现体系,尝试开展“构建任务诱发表现,依据表现提取证据,依据证据进行推理”的“证据中心的设计”评价,克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简单分等的弊端,提升评价的科学性。

③扎实推进综合素养评价

德育活动、社团课程、通用技术等体验性、活动性课程的评价,均纳入学生档案袋评价。鼓励教师合作开发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跨学科整合课程,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和开展“证据中心的设计”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2)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不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依据新课程实施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新的指向教师教学专长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①国家课程的适应性开发

在准确解读课标教材,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应性开发,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发展自己“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②学习、交流与反思成长

积极主动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参与专业共同体;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③高效课堂的理解与实施

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按照高效课堂教学标准对师生互动度、目标达成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④师生关系

通过对学生的谈话、学生线上问卷调查、学生线下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

⑤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生学业成就和综合素养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⑥校本课程开发

对教师制定的课程方案,实施情况和效果、反思材料进行评价。

4.具体实施

对学生品德发展、国家课程学生学业成就、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学业成就、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从基本思路、制度规范、常态操作进行研究实施。

以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例

四、实施条件和准备

目前,学校在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驻市高校的指导帮助下,各校区竞相发展,各具特色。这也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1.课题研究。老师们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申报课题,并及时结题,推广。特别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作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

2. 抓特色课程,辐射引领。我校的劳动教育,心理教育,体育在全省知名,也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同行的一致赞许。学校以此为契机,在教师扎实的课程实施能力基础上,以最好的课程实施环境和土壤,来助力新课程生根发芽,提高实效。

3. 五项管理与校区特色。各校区特色不同,学校加强校区间联合教研,将不同学科、不同校区的教育教学与五项管理进行融合,使得各校区的新课程实施更具特色和效果。

4.教师教学竞赛。我校高度重视各学科教师教学竞赛,在省市教学竞赛中效果突出。各教研组的集体教研能力很强,并形成了教研组特色和亮点。

5.前期的新课程研究和学校财力、物力、人力的大量投入。

五、实施规划

(一)第一年(2022年7月—2023年6月)

主要目标:强化认识,转变思维,提高能力,终生学习

具体任务要求:

1.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域和学校层面的培训,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让新课程新教材理念深入教师的内心,理解并领会其内在精神,并能落实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2.做好“顶层设计”,对学校层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制定学校“双新”实施方案,各教研组制定各自学科 “双新”的计划和方案;

3.建设符合学校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新课程要求,制定学校课程计划。结合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建设“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学校和校区特色实际,调整课程整体架构,结合“五育并举”已有成果,丰富课程体系并规范实施;

4.改进课堂教学。确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主题,从课程教学全角度落实课前、课中、课后任务,并形成制度规范。

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过程性管理和评价,加强教学测评的及时反馈,建立师生沟通的多方有效渠道。切实提高课程管理多方协作能力。

(二)第二年(2023年7月—2024年6月)

主要目标: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和效果,并辐射引领。

具体任务要求:

1.课程实施。落实学校“双新”和五项管理方案的实施,落实各教研组制定各自学科 “双新”的计划和方案的实施。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各校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美育、劳动教育等进入实施推广阶段。

2.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素养为抓手,以现有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作业管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完善评价制度。在已有评价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和教师评价以及教师教学的相关制度;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度,并真正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师生互赢,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第三年(2024年7月—2025年6月)

主要目标:巩固完善,推广成果,反思提高

具体任务要求:

1.完善国家和校本新课程新教材学业质量制度,具有一定特色。

2.形成一批线上线下的优秀教学成果案例,进行区域交流分享,加强辐射引领

3.做好三年工作自评总结,形成自评报告,并进行反思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