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学科教研>普通高中>详细内容

普通高中

五通桥中学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办好现代通材教育

来源:五通桥中学 发布时间:2022-06-17 15:10:33 浏览次数: 【字体:

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办好现代通材教育

——在“通材教育”理念下落实新高考新课程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摘要:学校贯彻“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以“通识通能、立德践行”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通材素质为育人目标,在一级示范校的平台上进一步大力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深度适应新高考和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创造条件,并力争取得更为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目前实施高考改革在条件上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理念与发展目标设计,以管理体系创新为先导,优化“五育并举”实施空间;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提升“五育并举”品质内涵;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优化“五育并举”教学生态;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厚积“五育并举”主体力量;以软硬件提升为助力,探索“五育并举”立体路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完善“五育并举”成长评价;突出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通过“五育融合、五育互育”提高育人质量,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贯彻《“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补齐教育短板,实施五育并举,在全面育人体系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我校新高考与新课程、新教材顺利落地实施,特提出以下思路和构想。

一、构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对比即将开展的新高考综合改革应具备的各项实施要求,我校作为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一)优势。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团队教学业务能力过硬;管理团队团结务实),文化积淀深厚,育人质量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位列乐山市同类学校前列),在区内老百姓的心目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含起步阶段的初中教学班),近200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70多人,专任教师165人,本科达标率98.18%。高级教师59人,一级教师7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乐山市各类名师、骨干教师近30人,全国赛课一等奖教师3人,省、市级赛课一等奖教师20来人。有研究生学历教师42人,其中获硕士学位的教师 近30人(含即将入校的教师)。

(二)问题与不足。一是队伍结构亟待优化。桥中现有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89名,占教师总数的53%,近5年内将有50余人陆续退休,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名优教师青黄不接。现有多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将在五六年内退休,中青年知名教师不足;部分中青年教师因待遇低思想不稳定,谋求调离;近年引进的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尚有欠缺。二是学校育人环境亟待改变。设备设施整体落后,校园风貌老旧、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室不足、文化育人设施落伍、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滞后;校园周边环境较差。校门外即是213国道,车流量大,学生上放学时段交通安全隐患大;运行保障方面师训、教研、课改、创新、综合实践等活动资金保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三是教育管理水平急需提高,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未完全固化,过程管理未能落细落实;管理理念观念亟待更新,学校对外交流少、合作少,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老套;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存在短板,在结合我区绿色硅谷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缺乏思考与实践。四是教育质量瓶颈急需突破。优质生源严重短缺,市内民办学校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桥中生源入口质量逐年下降,或将持续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教学科研存在短板。数字化、智能化存在短板,缺乏与名校合作及知名教育机构合作的基础,对外学习交流较少;校本课程建设、高效课堂建设起色不大;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课题少。五是“五育并举”工作急需加强。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校内课堂轻社会实践等观念现实存在,在立德树人鲜明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尚有偏差。

二、构想的理念与目标

学校坚持“通识通能、立德践行”办学理念,以“巩固、提高、改革、创新”为发展方针,努力实现从智育独大向五育并举转变,实现“因材施教、绿色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理念上,改变唯智倾向,使全校教职工逐步形成“立德树人为宗旨,智育工作为中心,体育、美育、劳育补短板”的育人共识。

(二)设施上,配齐配足满足五育并举需要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配套设施、设备和器材,搭建五育并举校园载体和平台。

(三)师资上,通过外引内培,配足配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提高教师五育并举素能,强化五育并举师资保障。

(四)课程上,建立以“通德、通识、通能、通达”为基本特色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管理,提高课堂效益,突出科研作用。

(五)机制上,完善五育并举的高效运行机制,实施全面发展监测评价,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完善“通德、通识、通能、通达”立体通道。

(六)成效上,培育一批五育并举教学名师,形成在市内具有影响力的五育并举实施成果。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特长发展,为学生品质生活、幸福人生奠基。

学校恪守“融汇通达,学济天下”校训,树立“党建引领、文化浸润、课程育人、知行合一”的办学思路,坚持“忧患、仁爱、责任、卓越”的新时代通材精神,加强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狠抓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擦亮“通识通能,立德践行”办学名片,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幸福人生奠基,努力把五通桥中学办成乐山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优质高中示范学校。

三、构想的思路与举措

(一)管理体系创新为先导,优化“五育并举”实施空间

1.创新办学体制。学校领办的“通材教育集团”课改实验班初见成效。今后,学校将继续大胆探索区域教育供给侧改革,努力构建贯通“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教育衔接机制,通过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现集团校之间的师资流动、优势整合、资源共享和互动发展,形成发展共同体。

2.完善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着力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组建人力资源中心、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五个中心,调动各级部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校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使得运行机制更为科学、更加合理,更加顺畅,管理效能持续提升。

3.深化体系管理。

(1)德育系统。构建和完善“三构建、两支撑、一加强”德育管理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网格化管理,全时空覆盖,确保德育实效。“三构建“: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突出“佑君精神”为底色的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教育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体系。“两支撑”:学生发展中心为平台、年级班级管理团队为支撑。一加强:加强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建设。

(2)教学系统。继续完善“一中心、两重点、三加强”提质增效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一中心”:完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两重点”:以构建和完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改革为重点。“三加强”: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育人。

(3)后勤系统。线条完善“‘三四三’食堂管理工作法”,落实“‘三条线’层级网格化安全管理”,确保“快捷、优质、高效校园维护”,营造舒适和谐校园。

学校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与创新,深化管理,全面实现“通识通能,立德践行”的“通材”育人体系,为“五育并举”保驾护航。

(二)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提升“五育并举”品质内涵

学校加强课程建设,用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来统领课程建设,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通识通能,立德践行”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识通能”课程将育人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突出“立德践行”,促进学生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健康发展。课程结构坚持五育融合,课程设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课程实施强化学科融合与创新意识,课程评价关注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1.“通德”树德:德育课程增魅力

学校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突出以“佑君精神”为底色的德育教育特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养品格,完善人格,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争做时代新人。对学校原有的德育体系进一步的聚集、提炼与梳理,提炼出德育主题活动基本模式(活动—内化—外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完善,逐步形成“三构建、两支撑、一加强”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通德”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道德深厚,品格高洁。培养社会渴望的德才兼备、有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健康身心、良好习惯的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2.“通识”增智:智育课程夯基础

学校强化基础学科的育人作用,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组织教师“深度学习新课标,认知内化核心素养”,理解学科育人本质,明晰学科育人价值,突出质量意识,推进学科课堂改革,构建生本课堂,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学科的育人作用。学校“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问见识——学问渊博,见识宽广。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在自身才高识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探索创新,增强学科素养,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

3.“通能”强技:全面发展添技能

通能之人,能人之所不能。学校“通能”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拥有适应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探究与创新等思维行为能力,还高度重视艺体类校本课程开发,通过“选项走班”形式开设器乐、舞蹈、合唱、书法、绘画、戏剧、手工、科技、田径、球类、游泳、跳绳、健美操等艺体项目。在学生的发展过程,学校坚持生命健康教育理念,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将运动竞技与健康普及构建成健康参与、运动参与、体育竞技三个课程模块,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育人的功能。美育课程,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真善美品质生活,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才艺舞台表演等活动,培育学生专业技能。劳动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锻炼意志、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通能”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体科技——博艺多能,博采众长。要让学生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活动中,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在全面参与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技能,修习个人特长,实现个性发展。

4.“通达”于心,胸怀天下壮志向

“通达”教育是立足于“通德、通识、通能”之上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行为境界。它指引着桥中学子知行合一,躬行践履,学以致用,成为通达天下的通人达士。学校通过主题课程的创新与提升,以问题为导向,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心,立足社会和生活,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究、体验、表达,实现跨学科并走进社会现实的学习,提升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环境与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达”作为一种基本素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立己立人立国家,达己达人达天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关怀他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关心家国,热爱祖国,读书报国。

(三)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优化“五育并举”教学生态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因材施教,绿色发展。

1.有序推进可控性选课走班。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提出“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的课堂指导思想,让课堂教学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过程”,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构建智慧课堂教学范式。通过智能化教学实践、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来改善教师教学效率,助力教师成长,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智慧课堂加强对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常态化应用,对教学和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测评,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数据应用于教学的能力。通过课程改革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改进智慧课堂教学范式,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建立信息化教学的校本资源库,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集体教研,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个性化智慧教学。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充分支撑,增强教学管理机制深化,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教学平台师生数据反馈为评价依据进行教学管理和激励,推动课堂基于大数据下的精准教学的实践。

(四)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厚积“五育并举”主体力量

1.制定发展规划,推动教师成长

学校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关键,通过打造核心育人团队,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专业成长平台,实施项目管理,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坚持“教师发展目标多元多途径”观点,找准每个教师的定位,挖掘和培养足量的全科教师和美育、劳动教育教师。制定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帮助教师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完成教师从成长、成熟、成名、成家的发展。确立“三年成熟手,六年成能手,九年成高手”教师培养体系,实施教师阶梯培养计划。

2.开展科研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在立足校本教育科研,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的行动研究策略,将“日常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日常化”。常规教研重点在集体备课,做到“三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案;完善集体备课“四流程”: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开展五育并举现状、问题和改革实践研究,围绕五育并举课程开发、学科教学融合、评价考核指标等开展改革研究。引领教职工苦练内功,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3.扩展内培外引,完善教师队伍

拓宽优秀教师引进渠道,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通过跨领域、跨行业引进专门人才,构建人才引培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通过校内全员培训、差异培训和校外提升培训等,培养一定数量的全科教师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各学科教学主张,实施名优教师工程,通过精品示范课、展示课打磨,打造一批“五育”优秀精品课例,发挥名师作用,引领教师个性化卓越化发展,培养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形成“名师帮带青年教师制度” 、“专家介入的教育视导制”、“名师引领的合作伙伴制”、 “自主完善的项目研修制”等不同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软硬件提升为助力,探索“五育并举”立体路径

1.加强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学校挖掘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以“传承”、“发扬”为准绳,紧紧围绕“通识通能,立德践行”办学理念,凝练办学思想,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味,努力构建起新时代学校文化教育体系。在“通德、通识、通能、通达”的理念文化引领下打造制度文化、锻造行为文化、美化环境文化、雕琢视觉文化。用理念引领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美化外在的环境和视觉,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 加快资源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建设“大数据平台”,加强对课堂教学师生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行为数据采集,建构分析模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精准分析,为学校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努力实现学校的精细管理。将大数据呈现结果反馈给教师用于指导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个性化精确化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班级个性化智慧学习,实现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套餐”,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靶向服务,实现精准教学。

3.加快校园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按“美丽小西湖”总体规划,优化校园环境,为校园“穿衣打扮”,从外观上做到厚重大气,符合一流名校气质。

4. 推进校园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书院式”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基本目标。推动多功能中心建设,为艺体及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基础保障。拟建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室,为学生选课走班和实践创新提供平台。

(六)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完善“五育并举”成长评价

1.综合评价为主。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2.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笔记(自主学习材料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3.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各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活动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4.过程性评价,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

5.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跟踪系统,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构想的特色与创新

(一)名师团队塑造,强“五育并举”之基

(1)制定规划,铸造名师团队。学校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60%的中青年教师成为区校骨干和省市名师;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大力培养跨学科教师、学科创新实验专业指导教师、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提升班主任育人水平,培养导师型班主任。

(2)科研兴师,催生名师。学校深化校本科研,积极创新校本科研激励机制,构建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研究体系,让教师“低头拉车”的同时学会“仰望星空”,使教师少一些“匠气”,多一些“大家风范”。

(3)导师引领,指引名师之路。充分发挥我校名师作用,针对名师之苗,构建“名师帮带青年教师制度”“专家介入的教育视导制”等培训模式。

(4)丰富培训,拓展名师视野。选派优秀干部、教师,未来名师分赴市内外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培训,大力提升教师的视野与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

(二)创新特色项目,添“五育并举”之彩

1.科创教育培养,培育创新拔尖人才。学校推进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的科技创新大赛,争取出一批学校的科创成果。学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早期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2.体艺并举、以美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积极丰富艺体特色项目,开展武术、艺术体操、羽毛球、游泳、艺术团等艺体教育活动,通过“艺术鉴赏”和“创意表达”等校本美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3.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培育具备劳动意识的人才。学校坚持师生校园值日制度,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为一体。

4.做好艺体特长生培养工作,培育具备兴趣爱好特长的人才。积极在广大学生中发现艺体特长生。建立艺体特长生档案,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让艺体特长生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培养学生爱好与特长,培育学生对生活的的激情与热爱,为其高品质生活奠基。

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发扬桥中人的“通材精神”,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通过“五育融合、五育互育”提高育人质量,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022年5月20日

于通才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