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树德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年规划方案
成都树德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
三年规划方案(初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有关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改革育人方式,创新教育评价制度机制,促进课程、教材、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形成有树德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学特点,着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颁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五育并举新方向,高中教育定位需要有相应新调整,相适应的育人新体系需要全面建构。新课程、新教材将全面施行,学校课程体系将纳入新轨,需要重新架构;国家课程校本实施和校本课程品质建设必须落实核心素养,满足学生需求;课堂教学急需深度融合学科课程新标和新教材的素养培育要求。在此背景下树德中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狠抓队伍思想建设,形成团结协作、廉洁担当、精通业务、开拓进取的卓越干部队伍和师德高尚、创新精进、结构优异、团结务实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支持、引领学生在最优兴趣、最具潜力的领域自由探索;保护、鼓励学生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的蓬勃生长,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养宽厚和具有创新潜质的杰出学生。
(二)具体目标
1.深化“树德树人”的办学实践。立足新课程新教材理念下高中育人体系建设,融合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为本教育理念,关注高品质教育全过程,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育人目标的实现。赋予“树德树人、整全育人”新的时代内涵,让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位教师得到个性化成长,让学校成为富有生态文化内涵的育人之地。实施文化生态再造计划,着力于制度创新、学术建设与人际关系三大核心,再塑文化生态,创建能促进人全面而充分发展的学校全域生态系统。深化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创建自由明亮的文化氛围、公平公正的学校环境、先进包容的发展机制,让学校教育更加开放、宁静、优雅。深化品牌性学术活动建设,高质量举办传统学术研究活动,继续在主题、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深度创新,努力创建精而美、美而雅、成体系的校内学术论坛、沙龙、对话等研究品牌。注重教育研究的内涵,力争在课程研发、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培育、学科教学整体规划等方面的探索再上新高。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树德中学“整全教师”和“整全教研”的实践和优化。从建设洁净纯粹的校园文化、深化教育理念、对生活与发展的理解、平等亲切体谅的对话入手,建立优良的校园人际关系,构建新型优质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教学领导力,坚持对教师社会群组织的学术浸润,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学术性行动研究中的堡垒作用,坚持主题式培训、专题式讲座与课题研究,指导各教研组围绕教学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主题+课例式研修;坚持骨干教师与名优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促进名优教师领衔的课题研究与骨干教师的微课题研究之间的贯通,建构学校学术文化网络行动图,提升教师的学术力;依托高品质的省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建构青年教师发展课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系统发展;坚持七大学术活动,提升教师的学术修养;推动《指向学科素养的课后练习》系列丛书研究、出版,拓展学科组发展的研修高度;优化校本研修“一二三四制度体系”,拓展教师发展的实践深度。
3.推动课程组织管理变革,优化树德中学卓越人生培育的“整全课程”体系。丰富德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报效国家;提升体育教学效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推动树德中学体育传统项目振兴工程,打造学生文化精神名片;优化艺术模块课程,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深入推进《树德中学劳动课程实施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尊重劳动、崇尚勤俭;整体推进生涯发展课程,系统推进小初、初高、普职、高大课程衔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路径。强化五大学科竞赛振兴工程,在师资队伍、生源结构、培养机制、课程设置、资源整合上深度推进;在“艺术体育、科学技术、语言文学、组织领导”四大领域继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拓展与大学、科研院所协同培养机制。完善英才学院建设,开展英才学生的专门课程,在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和课题研究制度、走班制、“免课”“免修”“免考”三大培育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与创新。持续探索“基础+综合+专项”的人才培养路径,强基厚实基础,综合发展素养,以专门课程与挑战性课程引领高阶创新。持续开发“品格、艺术、阅读、专修”四类课程,物化出版文学丛刊;促进学生道德境界、责任使命、审美创造、修身启智获得专门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以外在优质资源为中心的研学活动和以学校为中心、专家参与、教师指导、家庭配合的校内创新探索机制,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化与常态化。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树德中学“整全课堂”内涵,提高树德中学课堂教学品质。优化课堂学习结构,减轻课业负担、精准训练,彰显更高水准的教育能力、教学艺术和智慧,全面提升教学品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鼓励“精致讨论”与“哲理讨论”,倡导人与人的智能互动,发展学生批判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沉思、创新的学习品质;积极探索整合教学,层层推进、不断深化、有机联动,以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项目实践共同驱动,开展多元智能教学,积极探索混合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深度学习样态;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新样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诊断与反馈的支持功能,实现教学的精准、差异和个别化。
5.构建树德中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整全评价”方案。重新修订学分认定管理制度。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树德路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形成更具连贯性、持续性、科学性的优质人才培养体系。
6.构建新高考选课走班的系列教学管理方案,有序推进走班教学。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设丰富有选择性的新课程
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强化国家课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原有课程特点和优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融合学校原有课程优势和特色,实现从原有的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向新的三类课程(即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链接与转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二)落实核心素养本位,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新教学。围绕普通高中课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建构能够培养时代新人、面向未来、又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新教学系统。进一步深化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智课堂研究,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实现国家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视化、可操作、可评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强化育人导向,探索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评价。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研究,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学校的、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业质量监测制度,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教、学、考、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促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四)创新研训机制,锻造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新队伍。
以学校名师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为基地,发挥思想引领,学科名师、学科高地的专业引领作用,打造引领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交流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基地,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全员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育德意识、高超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质量。
(五)运用现代技术,打造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新平台。建设便捷、友好的学习与交互平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教育的智能升级。借助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现代技术及其迭代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六)整合教育资源,探索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深化与高校合作,进一步强化将区域丰富的文化、高校等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共育,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服务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新格局,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年度规划
(一)第一年(2022年6月-2023年7月)
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初步形成机制,规范课程实施,改进课堂教学。
任务一:开展全员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和学校层面的培训,贯彻新课程新教材理念。
任务二:制定学校“双新”实施方案,开展校本研修,形成各学科落实“双新”的计划。
任务三:建设课程体系。按照新三类课程要求,制定学校课程计划。调整课程整体架构,建立凸显“五育并举”的“整全课程”体系,落实三类课程规范实施。
任务四:推动课堂改进。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题的“整全课堂”研究,完成各学科单元设计教案以及作业。
任务五:改进教学管理。在选课走班、校本教研、学生指导等重点领域初步建立配套的制度。
(二)第二年(2023年7月-2024年7月)
目标:完善实施方案,优化管理机制,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研究。
任务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制定新学年课程计划,并在专家指导下加以完善;注重课程计划落实的管理,保障课程质量;继续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校本课程体系。
任务二:深化课堂改进。以“整全课堂”研究为抓手,继续完善单元教学和作业设计,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融合、混合课堂教学新样式,并搭建交流平台,形成案例成果。
任务三:健全管理制度。初步建成与个性化学程配套的学分制管理机制;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通过数字画像,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任务四:加强表现性评价研究,通过过程性的数据积累,全面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度。
(三)第三年(2024年7月-2025年7月)
目标:优化数字平台,完善评价体系,全面系统总结。
任务一: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形成较为成熟的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
任务二:在前期实践基础上,继续完善校本的新课程新教材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任务三:做好三年工作自评总结,形成自评报告。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
建立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级管理网络。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和教导处主任为组员,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和领导项目实施,研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等。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调整原有工作部门职责,成立跨学科教研组,主要职责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对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成立创新实验室管理中心,主要职责统筹创新实验室管理及课程建设,开展实验室课程建设;丰富特色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增加深化与高校合作办学,利用高校资源支持学校优化管理、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开拓选修课内容和开展师资培训等。
(二)制度建设
建立课程建设和实施制度,聚焦课程统筹与课程实施,建立相应的课程培训、实施、反馈、改进机制,初步构建新课程新教材的评价机制,探索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业评价机制和统一的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等;建立选修课程多平台实施制度;健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把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制度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学校配备专职咨询师,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学涯的重要指导作用。
(三)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队伍现状和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方式,一方面发挥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另一方面抓好职初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先进教师的课堂经验,开展教学比武和研究,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最后是抓好中年教师队伍的稳定,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以思考带动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转型。
(四)条件保障
一是多方统筹资源,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信息化设备更新、创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为课程的实施、构建个性化学习空间,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二是进一步提升校本研修的效果,广泛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研组研讨和成功经验分享,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
成都树德中学
2022年5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