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学科教研>普通高中>详细内容

普通高中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规划方案

来源:四川师大附中 发布时间:2022-06-17 16:07:12 浏览次数: 【字体:

聚焦关键环节,创新推进双新实施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总体构想

一、学校概况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川师附中)创办于1952年。1963年,由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成都市最早的四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再次由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成都市首批办好的五所省重点中学之一;2002年,成为四川省首批授牌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经省教育厅复核批准为首批“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占地面积130余亩,分高初中两部,有68个教学班,学生3000余名,教职工297人。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围绕现代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内部治理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多年来,学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创新”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聚焦课程质量,优化了教学组织管理体系;聚焦持续稳定提升,构建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聚焦教师内在动力,重构了以激励为导向的教师管理制度;聚焦减负优效,重构了以研究为导向的科教研管理制度;聚焦整合效益,建构了知识管理制度。以上实践与变革进一步提炼了学校管理和制度创新经验,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益。学校还先后被确定为四川省新课改省级样本校、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校、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成都市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引领学校、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校等。

二、已有改革经验与成果

四川师大附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课堂、课程与德育改革,既提升了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也培育出了具有改革精神与能力的领导和教师团队,特别是在国家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创新的过程中,我校更是以核心素养和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推动了多元化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建设基础。

(一)“自主多元发展”课程体系——与新课标新教材高度匹配的课程改革成果丰硕

为了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的需求,我们着力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总纲,以“自主发展”为主线的高水平多元发展学校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五大板块和三层结构。五大板块是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体艺素养”“实践素养”;三层课程结构是指:基础性课程(必修)、拓展性课程(选修)、探究性课程及高水平特长课程(选修)。在课程实施方面,我们主要以主题整合课程群、特色学科课程群与特长发展课程群协调推进的方式提升课程实施质量。主题整合课程群主要包括:主题理解课程、主题体验课程、主题实践课程、主题探究课程群等。特色学科课程群主要是深刻认识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系统思考和谋划学科建设,夯实基础性课程,并营建更有品质的学科拓展课程和学科探究课程。特长课程群的基本形态是:选修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社团课程、节庆展演课程等。在这一课程框架下,特别开发了自主发展拓展课程和个性化特长课程,包括聚焦生涯与发展指导的校本拓展课程,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校本拓展课程,聚焦国际理解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校本拓展课程,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特长课程等。

(二)“自主•优效”课堂品牌的持续建设——为新课程新教材有效实施提供了课堂改革保障

我校持续推进的“自主•优效”课堂,是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要任务,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质量为重要追求,统整课堂目标、课堂情境、课堂问题和学习策略等要素形成的高质量课堂形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机会不够、方法不力、品质不良的低效问题,系统化建构了由自主学习课堂活动序列、引导策略、引导工具组成的“问题驱动的自主学习引导模式”。学校承办四川省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学成果现场会,“自主•优效”课堂展示和“问题驱动的自主学习引导模式”专题报告等成果引起与会学校代表热烈反响。专家们认为,川师附中的“自主•优效”课堂和“问题驱动的自主学习引导模式”抓住了课堂改革的本质,直击课堂教学的痛点,其教学理念和系统化解决策略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推广性。成果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丰富课程与教学形态——为新课程新教材的多元实施提供了保障

为了更大程度满足学生高水平多元发展需求,我们在课程修习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丰富了课程与教学形态,为新课程新教材的多元实施提供了保障。一是丰富了学校课程样态。学校统整了各种资源,明确了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体艺选课走班课程、社团课的修习内容、修习时间、修习地点等,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充分保障。二是丰富资源整合形态。充分满足学生需要必须努力打破学科和校内外的边界。学校资源整合首先是要打破各部门各处室、各年级、各学科的边界,同时还要打通学校、师生、家长、社区、高校等各环节,形成资源整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更为广泛的供给体系。学校的“狮山讲坛”正是在这样的整合中一直良好运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三是实施“高大协同”,丰富教学样态。我校与省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开展了课程合作,探索了多种合作方式。如我校开办的2018年暑期夏令营,与部分高校夏令营进行了对接;如越来越多的高校专家教授走进我们的“狮山讲坛”,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的认知;如更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或学科实验走进了高校实验室,部分高中学生参加了“大学一日体验”活动,部分拔尖学生选修了我们与高校协同开发的大学先修课程等。学生特长发展、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效应。

(四)卓越教师校本培育体系渐趋成熟——为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试验提供了优质队伍保障

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出了“优化校本培育体系,构建专业发展高地,成就卓越教师”的构想和策略,并以此构建理念领先、特色鲜明、操作完善的校本教研特色。学校实施了“三位一体,系统推进”的组织再造与活动重构,形成了以“研”为核心的校本教研特色。一是宏观引领,再造教学研究的学校运营中心。首先,构建多层级的课题引领组织,以立体式的课题引领,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度发展。其次,构建活动引领机制,创新研究活动载体,拓展全民参与主题教学研究的活动平台。教师在活动参与中实践、反思,在活动中“献出个体经验,获得群体智慧”。二是基层再造,建构以“研”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我们以“研”为核心进行基层组织再造,以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基层组织在“研”中的作用。首先,以“研”为核心,建立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再造跨学科的校本教研组织,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从彼此分离走向联系与合作。其次,以“研”为核心,再造学科教研组,实现从教研组到“学科教师研修共同体”的转型。三是微观提升,“小专题”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研究者。我校每年开展十余个小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往往成为解决某一类实践困惑的突破性改进策略,通过知识传递便成为学校各年级组各学科组的共享知识,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在研究中不断创生和升华,为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改革提供了优质队伍保障。

三、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

(一)“自主多元发展”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的课程内容与“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多元发展、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这一课程目标还存在一定落差。目前学校的课程看起来比较“丰富多元”,但对照学生发展需求来看,还不够精细,不够精准,还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多元发展。

当前的课程体系与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落差。完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到课程建设的各个层面,还需深入研究。同时,还存在劳动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还比较薄弱的问题。劳动教育课程当前主要是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另外是通过通用技术课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但还比较缺乏系统设计。综合实践课程还不够综合,特别是需要调动跨学科思维的问题解决,还有待加强。

此外,当前课程体系各模块各要素之间,横向上的关联,纵向上的连续与递进,还有待进一步追问,有些地方还要进一步优化。

(二)教学组织管理创新要加快探索步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为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学校要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围绕学校“自主多元发展”课程体系实施,我们在部分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以学生的问卷测试作为依据,学生自主选择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班和高阶班。基础班课程内容为教材的基本内容,高阶班的课程内容除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增加了探究式学习的课程。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活动创设和项目式学习。同时在拓展性课程和体艺课程教学中实施了选课走班。在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目前的探索,还不能满足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对教学组织管理创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学校必须加快探索步伐。

(三)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的评价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还没有建立起与“多元发展”相匹配的多维评价,仍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是中高考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学生的综合实践、劳动教育、个性拓展课程等评价还不充分。二是注重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特别是增值性评价比较忽视,起点、过程、结果没能充分统一,教、学、评一体的评价也还有待完善。

(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指导有待加强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自主发展”文化的引领下,建构了“四自”德育体系,突出培育学生的“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能学习”和“自强发展”能力,并在这四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中贯穿学生发展指导。但由于我省尚未施行新高考,教师和家长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指导实践还没能充分展开,经验性成果还有待加强。

(五)信息化提升和智慧教育有待创新

“互联网+教育”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传统教学方式将形成巨大冲击,无所不在的学习资源和无所不在的数据将带来教与学方式的巨大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支撑与融合,在智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专业研修、学生学习成长评价、学校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建设与供给等方面形成新的方法和路径,有待深入研究。

四、总体目标

立足我校实际,围绕重点工作任务先行探索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实践模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发挥我校作为国家级“双新”示范校、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成都市领航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深化“自主发展”文化引领的育人方式创新,构建更加科学的全面培养体系

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和凝练学校文化,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德育工作、课程建构、课堂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以此建构新的育人框架和实践措施,努力形成起更加科学的全面培训体系。

(二)优化五育并举的“自主多元发展”课程实践,形成更有层次性和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更加丰富多元,更加适应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首先,“自主多元发展”更充分地体现五育并举的指导思想,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并且能在纵向上设计出不断进阶的螺旋上升的拓展课程和关联课程,课程建构更加富有层次性,更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三)探索课程组织与实施创新,更大力度推进分层教学和选课走班

分层教学,从目前的部分实施到更大范围实施。选课走班,从目前主要在体艺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实施,到更多学科实施。特别要通过更大力度先行先试和实践研究,在示范区率先开发出成熟的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和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四)实施评价改革,形成更科学更完善的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是逐步完善“多元发展”评价体系,落实好综合素质评价。二是优化“自主优效”课堂中的“评价”,同时结合《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的命题要求和研究成果加强学校各类考试命题的研究与改革。三是贯穿增值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进步幅度,在评价中把学生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业进步的影响,让评价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通过以上改革,形成更科学更完善的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

(五)加强整合与研究,优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指导的经验策略与运行机制

一是课程的整合,比如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调研,与生涯测试相结合;课程门类的选择与生涯规划相结合。二是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指导机制。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指导有力促进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提升。

(六)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关键能力,锻造课程改革的卓越教师队伍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学校和教师的使命,是“适应未来社会挑战,运用学科核心观念、通过学科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教学必然从学科事实走向更为深度的学科理解,需要教师重新建构和发展自身的学科理解与教学转化能力,以及适应智慧教育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在已有校本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师关键能力,锻造智慧教育时代卓越教师队伍。

五、建设思路

(一)聚焦目标,精准发力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定位,结合实验区示范校遴选要求,在学校整体高品质发展基础上,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关键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创新等方面探索、总结、提炼,凝结更多成功经验,以高水平特色发展引领示范。

(二)顶层谋划,协调推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创新实践是学校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牵涉各个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建设任务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提供制度支持和条件保障,形成最有效的整合力量推进示变革实践。

(三)文化引领,创新育人

立足校情,在学校发展脉络中探寻其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并以此引领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变革,是学校在整体高品质发展基础上追求高水平特色发展引领示范的必然选择。自主发展、自我教育,既是推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学校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引领着师生持续发展,成为促进师生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同时,“自主发展”与我们的育人目标也高度契合。以自主文化基因为引领,在课程建构、教学改革、评价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度推进,促进育人模式实现的整体突破与创新。

(四)问题(任务)导向,重点突破

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不能停留在倡导和口号上。课题或项目具有强大的牵引和拉动作用,从选题到价值性、可行性分析,从问题聚焦、问题分析到问题解决,学校从上到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有整体谋划,有系统设计,通过有组织有策略的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在问题解决中形成研究成果,在实践研究中实现创建工作的深度推进。

(五)推广成果,反思提升

建设过程中的成果推广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有任务驱动,有成果要求,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如期实现。我校的(阶段)成果推广可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合作项目”“锦江-龙泉-邛崃-都江堰-简州新城区域教育联盟合作项目”“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校成果展示平台”等开展活动。在及时分享经验的同时,也促进着建设工作的提炼、反思和总结

六、主要举措

(一)聚焦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我校课程实施中的转化落地,结合学校“自主发展”理念和“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培养目标,全面梳理和审视: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课程模块的维度,课程的结构与层次。通过优化和拓展,建立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选择性的课程,并且在纵向上设计出不断进阶的螺旋上升的拓展课程和关联课程,课程结构更加富有层次性,更有力地促进国家课程方案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学校层面,实施基于五育并举的“自主多元发展”优化改进项目。一是全面对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对现有五大板块和三层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二是聚焦关键领域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既有丰富选择性,又有纵深拓展的课程设计。

学科教研组和职能处室层面,着力开展高品质特色学科课程建设和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学科教研组基于对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刻认识,系统思考和谋划本学科建设(包括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探究性课程),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品质特色学科课程。职能处室或相关项目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选修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社团课程、节庆展演课程进行系统提升,优化自主发展拓展课程和个性化特长课程。

对当前还比较薄弱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项目组,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导下,深入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建构起适应校情、区情的内容体系,探索综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路径和方法。

(二)聚焦课程组织管理

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地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学分认定和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课程组织管理创新实践。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在锦江实验区乃至全市全省率先开发出成熟的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和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形成可推广借鉴的学生发展指导机制与策略。

首先,提升智能化水平。结合四川省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与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智慧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排课、选课、学分与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等多项功能的整合。

其次,选课走班攻坚。在更大范围实施选课走班,立足校情,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的运行机制,班级管理上相应地采取班主任制(行政班级管理)+导师制(教学班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第三,突破综合素质评价难点。在已经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优化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由于学分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量”的认定,因此不能只是以学生的选课为依据,更要以学生的参与过程、完成情况等为依据。

第四,完善分类评课制度。基础性课程实施中,着重做好“教—学—评”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选修课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探索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和模式,通过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的整合运用,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此外还要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加大考试命题的研究。通过以上探索,努力实现育人与育分的结合。

(三)聚焦深化教学改革

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在学校已有“自主•优效”课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促进学生更有深度的自主学习。同时在智慧教育生态下,探索智慧教育环境下的“问题驱动的自主学习引导模式”。

首先,持续开展“自主•优效”课堂的深化改革。着力实现四个升级:一是教学目标,从单向目标向综合目标升级;二是教学情境,从一般性情境向复杂性情境升级;三是教学问题,从一般性问题想产生式问题升级;三是教学评价,从一般性评价向增值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产生式评价升级。

其次,开展智慧教育生态下的“问题驱动的自主学习引导模式”深化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智慧教学工具、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支持条件开展问题驱动的深度学习;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智慧教学套件、学习路网资源等进行流程再造,实现融合教学;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等。

(四)聚焦考试评价改革

围绕评价改革,首先是要完善“多元发展”评价体系,形成符合实际的可推广可借鉴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经验,包括标准细化、操作办法等。其次,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对照《中国考试评价体系》及《中国考试评价体系说明》,形成校本化考试评价命题指南,各类校级考试命题实现课程——教材——评价一致性,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不同层级学生学业的促进作用。第三,强化育人理念,贯穿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改革,形成更科学更完善的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举措包括:

1. 探索增值评价。树立增值性评价理念,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更科学更完善的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

2. 优化课堂评价。以“目标”“情境”“问题”“评价”为重点,以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求为引领,优化课堂评价。

3. 细化素养评价。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观测点,研究细化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多元发展”评价体系及指标体系。同时探索过程记录方法等具体操作办法。

4. 助推命题改革。各学科深入解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中国考试评价体系》及《中国考试评价体系说明》,形成本学科考试评价命题指南。

(五)聚焦校本研修

学校将继续围绕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本培养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分层要求的原则扎实开展以“研”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工作。依托我校独立承担的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规划项目“指向学科理解与教学转化能力的新时代高中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以教师学科理解和教学转化能力为核心,提升教师关键能力。同时,在已有校本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机制与策略,锻造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卓越教师队伍。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利用“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及多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平台,及时分享和推广成果经验,发挥引领辐射效应。

(六)聚焦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将进一步深化“自主发展”文化引领的育人模式创新,在德育工作、课程建构、课堂改革、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形成特色成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具体工作如下:

1. 挖掘学校发展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凝练学校自主发展特色文化及其表达。

2. 在“自主发展”文化引领下,开展德育体系建构的研究,进一步建构和完善“四自”德育体系,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3. 在“自主发展”文化引领下,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进行高水平自主多元课程体系建设。

4. 在“自主发展”文化引领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深化我校“自主优效”课堂改革。

5. 对以上研究实践进行梳理、统整和提炼,升华学校“自主发展”育人模式。

七、工作保障

(一)队伍保障

一是做好思想动员。重视教育科研,积极开展改革探索是川师附中的传统。实验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是完全一致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创新是时代赋予普通高中的使命,承担实验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工作是作为领航高中应有的担当。学校通过思想动员,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参与示范校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开展校本研修。聚焦实验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关键性问题,系统设计培训研修内容,创新培训研修方式,提升教师适应和应对变革的关键能力和素养。充分发挥“四川省科研兴校基地学校”“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成都市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合作项目”“锦江-龙泉-邛崃-都江堰-简州新城区域教育联盟合作项目”等平台作用,开展协同培养、联合教研;不断聚合高端资源,整合多种学术力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我校多个省市名师工作室的人才孵化功能,培育更多种子教师。通过多种路径和策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力和发展力。

三是利用课题(项目)驱动。课题(项目)在学校改革实践中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我们将实验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项目的重点突破任务确立为学校课题,通过任务分解确立中观层面(学科教研组或职能处室、项目组)子课题,教师个体或群体开展小专题研究。问题形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建构问题解决模型。

(二)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胡昳为组长、教学科研分管副校长李文超副组长的实验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充分论证,研制学校实施方案。负责实施中的统筹推进,定期组织研讨会、阶段成果推广会等。及时向实验区及主管部门汇报推进情况,争取相关支持和指导。

(三)学术保障

聘请学术顾问,组建专家指导团队。学校项目建设需要,聘请不同层面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作为我们的学术顾问,组建专家指导团队。专家指导团队通过讲座、座谈和参与式指导等多种形式指导建设工作。

(四)其他保障条件

学校拥有支持选课走班教学较为充裕的教室、活动室,有支持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创客中心等。目前学校正在进行5G校园建设及四川省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持。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2年5月24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