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附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规划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年规划(2022-2025 年)
说明: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是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这是按照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制订的《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年规划》,请指导。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08年,为四川大学前身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1953年更名为成都市第十二中学,2003年恢复“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名。学校是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项目高中、全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校、成都市领航高中、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成都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2020年被遴选为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高中。
一、已有改革经验与成果
川大附中从办学文化的优化走向育人研究文化的构建,从教学方式变革走向学习方式变革,从教学层面变革发展到管理层面、课程层面、评价层面、师资及资源层面的变革,创造性地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全面发展且学会研究的教育环境,走出了一条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底蕴深厚的大学附中研究文化体系
作为四川大学的附中,承续四川大学文脉,将“研究”基因百年化育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大学附中研究文化。近年我们与时俱进,进一步梳理并且凝练了学校文化体系和内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学校确定强化大学附中研究文化:在川大研究型大学文化的深度持续浸润下,坚持在研究与改革中工作学习、在工作学习中实践研究与改革,彰显“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的办学特色,培养“全面发展 长于研究”的学生。我们学校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办学理念文化,其条目赅括如下:
核心理念:全育·双责
办学特色:“培养-研究型” 大学附中
培养目标: 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
校 训: 有教无类 作育英才
校 风: 除了奋斗 别无选择
教 风: 潜心研究 仁心育人
学 风: 悉心研习 静心成才
所有条目中都突出地体现“五育并举”的育人价值和“研究文化”的学校特色。办学理念文化付诸文字表达后,长期在校内校外进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宣传,在实践中得到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认同,深度浸润深刻影响着大家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与校园常态生活深度交融互鉴共进。
(二)全员全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运行机制
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学校“五个相结合”的研究机制,使“课题研究规范”与“常规教研习惯”自然融合,进而使从干部到教师的全体教学人员都真正投入长期研究活动之中。这样,既使得课题研究的系统性、递进性与实用性提升了常规教研活动的目的性与有效性,又利用常规教研活动的成熟机制和大量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保证了全体教师投入课题研究的可能性、自主性和常态化。
1.研究人员——干部研究与教师研究相结合
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学副校长及教科室主任等相关干部组成,同时他们也是学科的优秀教师,他们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管理,既有行政力度又有专业影响力。所有教师(包括上课干部)既参与全校教师和教研组的集体研究活动,也进行各种个人研究活动。各司其职、协作互补是干部研究与教师研究相结合的顶层保障,共克难关、互激共生是干部研究与教师研究相结合的精髓。
2.研究内容——课题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将教学实践中大量纷繁复杂的问题分为两类来解决。一类是常规性、零散性问题,围绕备课、上课、训练、测验等教学环节,从形成教学规范的角度,运用每周的常规教研活动进行操作性问题解决。另一类属于前瞻性、结构性的问题,通过四年一个的全校性立项课题进行课题问题解决。为落实每位教师真实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将课题问题恰当地分解为适合每学期一个的研究专题,为每个专题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并举办一个全校专题讲座,然后在专题方案引导下使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研究融合,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或者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研究。
3.研究形式——综合研究与学科研究相结合
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适应所有学科的综合研究,既承担课题的策划、组织、指导、调控、督促、推广及与上级专家联系等管理工作,又承担每学期一次的理论专题讲座以及课题研究方案、专题研究方案、课题阶段成果、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撰写等课题研究工作,还作为教研组成员参与教师研究。各个教研组都在学校课题研究方案的指导下,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根据学期专题研究的需要进行学科化的自主研究,从学科化的角度生成研究成果,并反作用于学校综合研究,丰富综合研究的成果。每期开学至结束,全程实实在在地推进四个研究环节:
——制定方案
——转变观念
——实践研究
——归纳创新
4.研究方法——学习实践与归纳演绎相结合
研究中运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但用得最多的还是学习研究与实践研究、归纳研究与演绎研究及其两者之相互结合的方法。
我们重视普通理论对研究实践的指导。首先,筛选合适的当前强势普通理论;然后,向所有研究人员提供相应学习资料;再次,以全校理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对理论学习进行针对研究实践需要的指导。
理论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结果是针对研究问题的解决产出教师个人理论和全校性的校本理论:校本理论指介于普通理论与个人理论之间、以文字或舆论形式存在于本校范围之内的共识。包括行政干部、教师在内的所有参与校本教研的人员,都是校本理论的产出者、推广者和实践者。
形成教师个人理论和校本理论的过程,就是演绎思维方法与归纳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在普通理论的指导下对过去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解决的成果生成文字性的个人理论或校本理论;另一方面又以个人理论或校本理论为引导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演绎,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思维、教学行为。
5.研究制度——制度刚性与人本柔性相结合
二十年来,我们每段时间都要根据当时需要和存在问题,或新建或修订相关校本教研制度,这几十个制度是全员全程校本教研活动有序、落实、高效的保障,是所有参与人员知责、负责、尽责的保障。制度执行落实的关键是保证制度刚性与人本柔性的相辅相成,促进干部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针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思维碰撞是最重要的举措。
(三)以核心问题教学落实育人方式改革
近二十年来,我校一直围绕核心问题教学进行国家级和省市立项课题研究,已经在四个课题下分别从“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进行研究并实践于教学改革之中。核心问题教学突破了以知识讲授为一堂课教学思维起点的传统,开辟了一条以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为起点的教学思路,实现了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与反思活动体验中的学习与发展,将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改变为了接受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学习。
1.核心问题教学解决的问题
运用核心问题教学解决的问题是:将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改变为体验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学习,以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上世纪末的课题调查研究中一再发现,凡是内容涉及真实世界的实践性问题,各类学生均解答困难而没有区分度。这个“零区分度”现象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分关注考试中具有区分价值的目标达成,运用直接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有接受性学习,囿于书本而缺乏支撑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个人体验,是问题症结所在。我们确立“教学模块”课题进行研究:抓住一节课中的关键因素,拓展学生活动,同时压缩教师过多的讲解和再现性练习时间,使其不影响常规教学进度。我们把拓展所形成的那部分教学内容称为一个“教学模块”。
在“教学模块”的“拓展”与“压缩”的需要中,我们的注意移向了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前很少有问题设计,课上发问随意有很大盲目性,问题小、杂、多、脱离实际,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高级思维活动时间……于是,“教学模块”思想发展成为“核心问题教学”思想,以将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改变为体验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学习。
后续的学校课题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围绕核心问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我们连续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证实了核心问题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将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改变为体验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学习的问题。
2.核心问题教学思想及内涵
核心问题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一节课中,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独立或合作地解决核心问题,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进行反思,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配合教师适当的讲解,产生本节课预期的新知识、新方法并适当运用。
核心问题教学思想实施与目标达成的基本承载物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一节课中用于新知识学习之前的、以客观世界为材料且整合了教科书重点内容与拓展内容的、适应学生身心活动且对身心活动有具体要求的、能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特别是关联体验的问题或者任务。优秀的核心问题具有如下特征:
——核心问题立意的活动性特征
——核心问题情境的整合性特征
——核心问题设问的适应性特征
——核心问题功能的引导性特征
实践中摸索出了核心问题教学基本的教学环节:
第一,提出问题。提出和理解核心问题:教师营造情景、出示问题;学生领会问题,进入情境。
第二,解决问题。进行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教师进行引导定向、适当协助;学生独立操作、交流合作。
第三,反思提升。对问题理解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反思和提升,产生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在此环节中:教师诱导反思,提升讲解;学生反思归纳、理解接受。
第四,运用反馈。在运用中进行教学评价,并且获得反馈与内化:学生尝试运用、修正内化;教师检验评价、反馈改进。
3.核心问题教学的操作策略
核心问题教学有一系列的执行策略,包括策略的意义、策略的理论厘定诠释、策略的操作环节等,以保证学生活动体验中的学习与发展,这些策略主要有:
体验认识提升策略——体验认识提升策略,是指通过提升学生对在体验中学习的认识,如对体验、深度体验的认识,对初浅缄默知识理论的认识等,来增强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学习的意识。
体验目标引导策略——体验目标引导策略,是指通过精心设置的体验性目标,以作为教学价值、活动与评价的导向,来促进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学习。
体验境遇设计策略——体验境遇设计策略,是指通过设计符合定义及特征要求的核心问题,来为学生在有利于深度体验的境遇中学习创造前提条件。
体验过程实施策略——体验过程实施策略,是指运用核心问题教学环节的规范而灵活的实施,去促进学生丰富体验的获得,去促进学生体验的深化与积淀,以达到在深度体验中学习与发展的目的。
体验评价操作策略——针对一节课的体验性目标中的一个点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体验性目标点检测的检测者为本课上课教师,检测对象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检测在本节课接近尾声之时进行,检测后的统计分析及其相关的调查访谈、检测反馈则在课后进行。
(四)五大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1.基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性课程开发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都应融入课程之中。我校大学附中研究文化特色的主要体现在于:以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性教师培养研究性学生。研究性学生是指全面发展且又长于研究的学生,是有研究自己学习、思维、性格的兴趣与常识,具有社会责任感、研究精神、实践能力等研究素养的学生;研究性教师是指能在研究与改革中进行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与改革的教师,是有开发研究性课程的追求与能力、能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深度体验中学习的教师;研究性课程是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而又具有突出的培养研究性学生价值的课程:有明确的以发展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研究素养为基本导向的课程目标,有让学生在来自于自然或生活的、真实或仿真的实际问题解决活动中学习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有促进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探究、乐于创造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课程评价。
核心问题教学强调的融入情境、问题导向、活动体验、思维高阶、贯穿缄默等基本思想和价值追求,与当今时代高度契合,促进了我们将核心问题教学从学科课程拓展到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代表的项目课程的开发。
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首要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理念做开发的思想和行为引领。在学习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的基础上,对我校课程开发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从课程开发必须涉及的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技术、评价五方面,构建了我校课程开发基本理念,期望在广大师生教与学实践的运用、磨砺中不断完善,形成多方面融合的、多维立体的学校课程开发文化,主要观点是:
——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研究素养为导向
——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真实问题的解决
——教学实施强调学生实践活动及对学生深度体验的引导
——教学技术重在数字资源、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评价注重促进师生及其课程发展的多元质性评价
2.对标新课程方案明确学校的课程结构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出台与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校原有基础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全面改革。文件上以表格形式列出科目及学分要求。表的纵向有十四项具体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作为具有办“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特色发展目标的我们,除了开齐开足以上学科课程和其余项目课程共计五大类课程而外,我们还非常强调课程的研究性特征,因而学校课程体系由四大类研究性课程组成结构:
我们以“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为特色发展目标,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开好五类课程,同时强调各类课程均须具备研究性,五类研究性课程构成了研究性课程体系。经实践探索,每类课程都具有相应的课程性质,涉及若干领域。
学校研究性课程体系结构图
学校实施的五大类、17个领域的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
(五)以核心问题教学文化融通教与学的评价
融通教与学的“文化蓝图”评价思想。将师生在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共同表现从文化角度整合、提升为核心问题教学的文化蓝图,以此融通教与学的评价并引导师生的评价观念和行为。核心问题教学评价,指在有意识地观察、认识核心问题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其有利于核心问题教学文化构建状况,做出判断并在反馈基础上进行新构建的过程。
教学形态及教学特质的文化蓝图内涵。为评价方便,将核心问题教学文化蓝图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外在形式的形态蓝图,由核心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三要素及其相互匹配的关系构成;二是内在性质的特质蓝图,与体验过程的目标、活动、内容、反思、分享、评价六个维度对应。
两个评价表格、一个规范的评价工具。第一个是对核心问题教学现场实况的评价,运用由形态蓝图和特质蓝图为评价指标构建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评价表》进行评价。
第二个是针对学生研究活动中关联体验获得情况的评价。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是重要的创造发明之道,因此学校将对事物间关系的体验称为关联体验,运用《研究活动的关联体验点检测表》进行评价,即针对一次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关联体验点的达成进行评价。检测者为任课教师,对象为参与活动的全体学生,在本次活动接近尾声时进行。关联体验是学生心理感受,当今无法对其直接观察测量,于是参考心理测量和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理论,以满足相应条件的题目或任务做的检测工具,通过学生完成的表现划分等级,对学生体验情况做出分类推理判断。
第三个是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运用《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进行评价。
(六)拓展适应师生课程需求的教育资源。
改造校园环境几十处,以满足师生课程开发实施需求;利用课程研究成果反哺校园环境改造,如教室照明系统的改进、“雨水花园”“战鹰苑”的新建等,均按学生课程研究成果实施;开发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联合育人体系,与七十余个单位建立了军地共建、校地共建、校企共建、校所共建、专业外聘等联合育人关系;实施对高精尖人才的基础培育,是“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等21个项目学校。学校课程资源如图所示。
(七)课程教师学生学校四位一体的发展
育人方式改革实践所营造的学习氛围、探究氛围、合作氛围、变革氛围感染和激发全校师生员工,进而不断对学校办学文化产生更具体、更细化的需求,同时也为其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于是各类具体文化得以不断更新、丰富,更深层次地影响着所有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成就了课程、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迅速发展,并且在校外产生越来越广泛持久的良好影响。
1.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学校每学期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六十多门学科教学之外的研究性课程,实现100%的学生选课走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学校从原来只有学科课程发展到现在的四大课体系的全面实施,从关注学科课程中的学生活动体验发展到关注项目课程中的学生活动体验,课程逐渐向着统筹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实现“五育”并举的、促进学生在活动的深度体验中学习与发展的、研究性的课程体系发展。师生的核心问题教学集体生活现象发生了实质性的如下改变:
拓展学习视野。师生明确体验中得到的大量的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缄默知识,改变了书本知识才是知识、缄默知识与书本知识学习无关的知识观念,将缄默知识纳入了教与学的视野,重视在问题发现、研究、解决、反思中深度体验的获得和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融合。
投入实践活动。在核心问题引导下,师生全身心地浸渍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不但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果、反思过程,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而且乐于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
感受意义关联。师生有意识地感受核心问题表层文字背后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感受它们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悟万物互联的相互作用、依赖、制约、转化关系。
自觉反思体验。师生对从发现问题到获取成果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对其中被压缩的思维过程和瞬间闪现的情感过程进行回顾、追踪,使获得的体验得以充实完善、明确清晰、类化整合。
乐于对话分享。师生乐于投入陈述、追问、交锋等表达活动,也乐于参与吸纳、整合、判断等倾听活动,有宽容平等对话氛围。教师以身作则地运用评价、追问、重组、拓展等手段,将对话导向深入。
认同体验评价。认可针对体验进行观察、表达、检测的行为,积极参与体验的自评和他评,主动运用评价结果进行自我监控和促进课程改善。
2.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成就研究性教师发展
教师尝到甜头而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个人和集体研究,学校形成潜心研究的教师团队,大面积教师的研究性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近三年有近五成教师通过四川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的相关平台上示范课研究课、有八成教师为大成都高中教师开设过培训讲座;成都市的教师继续教育精品菜单培训工作中我校中标项目科次持续领先;在2020年疫情防控背景下全省进行线上教学,由我校教师承担了全省线上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和劳动教育十个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三年来,平均每年有一半(53%)的教师有省级以上的论文发表,国家和省级课堂大赛中参赛的15位教师全部获一等奖,每期每位教师都有至少一个校级研究成果。
3.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造就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虽生源规模大且入口非“一流”,而毕业出口却稳居全市“一流”,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直处于“高位发展、稳步提升”的态势,连续获24年成都市教育局表彰。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成绩突出:航空实验班学生进校时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但我们仍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国防精英早期培养的教育之路,已毕业的四届出飞率都达到空军的优秀层次,位列全国16所青航校前三;“中美AP课程班”历届毕业生100%进入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TOP70名校;“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执行7年来,我校入选人数全省最多而获得全国表彰;学生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际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各类学科、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竞赛获上级奖励人次达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4.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使学校得到上级和业界充分肯定
学校基于核心问题思想构建研究性课程体系、进行核心问题教学改革、基于核心问题切实践行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得到上级和业界充分肯定。近三年学校获得中国教科院的全国骨干校长教师挂职研修基地校、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等称号近百个。长期坚持的全员全程核心问题教学研究在省市区和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获得省政府四年一次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并获得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关于核心问题教学的系列研究成果如《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评价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深度体验》《核心问题教学中体验性目标点检测的设计操作》等23篇,在全国核心期刊等正式刊物上发表,其中有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分别召开《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实践研究》的省级和市级专题现场推广会;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第29次学术年会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研讨”对我校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进行现场专题研讨,我校校长以《教育国际化助力研究性学生的培养》为题在都江堰国际论坛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近三年新华社等各种媒体针对学校课程改革及学校发展等的报道50余次,《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刊文报道“川大附中具有深厚而独特的‘研究基因’文化,催生学校形成‘培养—研究型’现代学校办学特色。2020年5月和2021年11月教育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和“全国劳动教育推进会”在成都召开,我校作为普通高中代表作现场专题汇报,得到领导和与会专家充分肯定。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提出“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还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由此,我们可以将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特征称之为“素养立意”,这与之前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有显著变化。面对这样的显著变化,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如下:
1、课程建设问题突出,包括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技术、课程资源建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怎么样既符合“素养立意”又凸显学校”研究性特色。
2、教学改革问题突出,我们之前的核心问题教学适应”三维目标“时期的教材,现在面对“素养立意”的新教材,怎么样发展核心问题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选课走班等适应“素养立意”的新教材。
3、考试评价问题突出,我们之前的阶段考试主要围绕”能力立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现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怎么样使学校的阶段考试适应“素养立意”、怎么样使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
4、教师观念问题突出,以前教师的观念更多是“学科教学重分数”,现在必须转变为“课程育人重素养”,这就要求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必须围绕“素养”要求与时俱进。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
一、建设目标
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在开发选修课、推进选课走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健全学分认定办法和完善办学质量评价等重点环节实现突破,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在研究性课程体系建设、适应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改革、以素养立意的考试评价、以双新实施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示范辐射机制,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高中。
二、建设思路
校本教研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学校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成果显性化方式推进双新示范工作。
在三年艰苦不懈的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探索与改革实践中,干部教师开发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分析指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能力、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必备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整体提高,并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的五育并举的五大研究性新课程体系开发实施充满活力,学校课程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制度完善;
新教材的理念、内容、要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运用等方面,均基于核心问题教学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新考试评价体系,对上能承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下能落地日常教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
学生浸渍在优质校内外教育生态中成长,身心健康、乐观向上,有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较充分准备,均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敏感于问题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正式出版社出版的《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手册》和《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案例集》等典型经验典型案例,切实发挥示范校的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学校核心理念“全育·双责”和“大学附中研究文化”不断渗透新生,“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的学校格局切实形成。
第三部分建设任务
第一项任务:优化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优质研习内容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聚焦课程体系建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首要任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校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课程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作为示范校的我们必须站在育人方式变革的高度,基于学校“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的办学特色,对现有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进行深化研究基础上的优化建构,使五育并举的五大研究性新课程体系开发实施充满活力,学校课程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制度完善,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有选择的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工作目标
在全校性的前一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学校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为龙头,带动其它项目课程的开发实施,初步开发并实施了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但五大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完善,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课程管理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课程资源的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为此,确立“优化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工作任务。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按新课标构建学科选修课程体系
2.据处室职能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3.优化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结构
4.优化五育并举研究性课程体系的育人质量
5.完善课程管理保障制度体系
6.完善课程资源拓展制度体系
7.构建智慧教育支撑环境
8.修订《川大附中课程实施方案》
二、工作举措
为落实前述“优化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工作目标任务,在新确立的全校性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普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研究”中,我们将 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聚焦新课程开发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落实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完善与优化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框架
学校以育人为工作核心,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合理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各方面,发挥润德、启智、强体、悦美、育劳的功能。我们将强调所有课程均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学习境遇,特别注重促进学生体验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关联,以深度体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工作中,我们要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培育“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的学生,需要对学校原有的五大类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及育人目标两方面进行再认识与再研究,将课程与学生发展目标直接关联,使其能体现学校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思想,始终围绕人的发展,以课程为学生发展创造优质境遇,以核心问题引导下研究性活动的展开促进学生积淀核心素养。
(二)开发与补齐五育并举研究性课程体系的短板
前期研究中,学校通过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课程为龙头带动全员全程基于核心问题的课程开发实施研究,构建了由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学科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五大类课程组成的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其中的学科选修课程体系与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因研究时间较短、深度不够而明显不足,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短板。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引导各教研组教师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构建本学科的学科选修课程体系,以此引导组内教师开发实施学科选修课程;引导各处室教师根据处室的育人职能,研究、开发、实施、完善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优化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优化并体现五大类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及其内涵
前期研究中,我们在政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办学特色与实践研究实际,初步归纳形成如表1所示的五大类课程的性质,界定了它们的内涵,以此引导教师课程开发实施中关注并提升课程质量,达成更优的课程育人功能。
川大附中五大类课程性质一览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科课程 | 基础性思想性生成性研究性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研究性 |
劳动课程 | 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研究性 |
学科选修课程 | 专业性 延展性 深入性研究性 |
校本课程 | 实践性 开放性 自主性研究性 |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基于学校优化后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与实践研究,再次认真审视上述各类课程的性质,对其作出时代性的优化,既优化各类课程性质的命名,也优化各类课程性质的内涵,以更好引导教师在课程开发实施中能充分体现各类课程的性质,满足相关文件、课程方案等的育人方式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四)优化并实施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研究性彰显策略
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前期开发与实施中,所有课程都基于核心问题开发实施,通过全校教师的实践研究,提炼了课程开发实施中研究性彰显的操作策略:在研究过程的规范落实中彰显研究性;在问题发现与问题表达中彰显研究性;在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中彰显研究性;在研究成果的获得及其表达中彰显研究性;在学生的交互活动组织中彰显研究性;在长短结合的系列课程中彰显研究性;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中彰显研究性。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在引导教师在优化后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研究中,运用前述研究性彰显策略,在运用中对其加以检验反思、优化改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研究境遇,促进学生在研究中实现全面而有个笥的发展,达成学校“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的育人目标。
(五)固化系列化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各类项目课程
学校前期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中,全校教职员工在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框架下,先后开发实施了200多门项目课程。从课程持续时间看,这些课程中既有一学期内完成的独立课程,也有多个学期并列或递进开设的系列课程;从课程质量看,这些课程中既有可反复开设、不断完善的质量较高的课程,也有课程育人价值不大、课程内容不够符合相应课程性质要求的质量不高的课程。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对标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办学特色,在课程开发实施研究中不断梳理、筛选和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学科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四大类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实施的项目课程,使其满足相应课程的性质要求、尤其是研究性要求,发展成为精品课程加以固化与系列化,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高质量学习内容,更好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六)完善与优化学校课程管理保障制度体系
在全校性的前一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中,通过实践研究,新增了包含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课程开发实施各环节的学校课程管理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实施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中有的较为完备,能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有些制度不够完备,需作进一步修定;不仅如此,随着课程开发实施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现有制度体系还有缺失。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在以现有课程制度保障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这些制度,既发现现有制度的不足加以完善、优化,又适时增补新的管理保障制度以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七)拓展与完善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资源体系
在全校性的前一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中,为保障课程能高质量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学校拓展了包含校内资源、校地共建资源、校企共建资源、军地共建资源、外聘专业资源、国际合作资源在内的课程资源,初步形成了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资源保障体系。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开发、利用好已有资源,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优化后课程的开发实施需求,拓展新课程资源,尤其是包含信息技术在内的软、硬件资源,构建智慧教育支撑环境,着力技术与课程开发实施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研习情境。
(八)完善与优化《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基于核心问题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厘清了学校办学理念、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梳理提炼了学校五育并举研究性课程体系的结构与性质、安排与设置、实施与评价、支持与保障,形成了《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实施方案(实验稿)》。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按研究形成的《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实施方案(实验稿)》全员全程开发实施学校五大类研究性课程,在开发实施中不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解决,反思提炼形成修订意见,不断优化完善《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三、实施步骤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按顶层与基层相向合拢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操作路线扎实推进。以顶层校本理论与课程管理制度的构建落实,促进基层教师有目的有价值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基层教师有目的有价值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积累课程开发实施的实践经验,助推学校在普通理论指导下提炼、生成、优化课程开发实施的校本理论。在顶层与基层的共同合作、相互作用中互激共生落实运用,实现课程优质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2022-2023学年
本学年是学校“双新”示范校建设规划的“新课程年”,本学年中,我们将聚焦“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完善优化”,在现有课程开发实施校本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上级文件及《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导下,遵循育人规律,展开全员全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形成完善、优化后的新“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和修订后的《川大附中课程实施方案》。
1.反思梳理 顶层设计
学校在反思、梳理已有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基础上,确立“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再研究”的研究主题,展开为期两个学期全员全程的专题研究,优化课程开发实施育人理念,以此引导全校教职员工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科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体系构建;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在反思、梳理已有课程开发实施成果基础上,既对符合课程性质要求的项目课程加以固化系列化,又基于学生需求,开发实施新的符合要求的项目课程,不断丰富、完善、优化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
2.组处重构,落实规划
各教研组、处室按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的课程体系优化顶层设计,对已有的课程体系从价值判断、课程归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建构与规划,确保所有课程均服务于学校“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的育人目标。
3. 评价反馈 总结提炼
在课程开发实施中,教职员工要及时进行反思提升与评价反馈,使课程不断得以优化;学校要依据课程评价制度每学期对课程、尤其是项目课程进行评价反馈,总结提炼,形成课程优化的校本理论,用以指导教职员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断优化。
(二)2023-2024学年和2024-2025学年
这两年中,以完善修订后的各项课程制度为保障,按修订后的《川大附中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全员全程的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开发与实施,开发实施中继续反思、完善、优化学校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资源体系和课程制度体系。
四、预期成果
1.川大附中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
2.川大附中课程实施方案(修订稿)
3.新的学校课程管理保障体系
4.新的学校课程资源体系
5.基于核心问题的课程开发实施系列丛书
6.一批优秀的精品课程
第二项任务:创建优化课程组织管理制度,以制度文化引导确保课程有序有效实施
一、工作目标
四川省即将迎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精神和要求,学校应“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我校“培养-研究性”大学附中的办学特色,“全育·双责”的办学理念,“海纳百川格物致知”的培养目标,在学校现有五育并举研究性课程体系下,制定学生选课指导制度、选课走班制度、选课手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学生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等,切实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具体目标如下:
(一)基于四川省、成都市课改方案和制度,学习和借鉴课改先行区域的选课走班工作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兴趣特长、潜能倾向和社会需求,制定《川大附中学生选课走班指南》;
(二)基于学生选课情况,自主开发选课走班组织、实施和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学生选课、班级编排、教师安排、学生管理、设施配置等选课走班的重要环节,实行“一生一课表”;
(三)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四)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川大附中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优化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学分管理原则、学分要求、学分认定条件和程序等重要内容;
(五)培养一支专业和研究能力强、年龄组成合理、学科分布均衡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
二、工作举措
(一)继续推行与完善现有项目课程选课走班制度建设与实践。
1.学校学科课程已经有成熟的管理及教学规范,项目课程突破了教室空间、学校空间,目前学校各处室自觉而及时地从课程开发、开设、实施、评价、发展等方面,构建了几十个指导性、规范性、激励性制度,以对基于核心问题的课程开发实施进行有效跟踪管理,规范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为,规范学生的“选课走班”行为,保障课程安全、顺利、优质开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下制度:
《课程审批调整制度》《学生选课调整制度》《课程教学实施规范制度》《课程资源总库制度》等。
2.基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要求和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开足开齐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学生的学习志趣和选择意愿为选课走班编排的主要依据,制定《川大附中学生选课走班制度》,从高2022级开始,实行学科课程分层选课走班并形成长效稳定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个新高一年级在选课走班制度指导下能够高效成长,从而保障新课程新教材的顺利实施;
3.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如:《川大附中学生在校发展指导制度》《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生自主管理指导制度》《社会家校协同指导制度》等;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川大附中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如:《川大附中学分分配认定管理制度》《川大附中学科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川大附中项目课程学分认定制度》等。
4.进一步落实学校五育并举研究性课程任课教师“一岗双责”制,承担课程的学生管理和课程教学双重任务,学校课教处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二)继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选课走班排课系统、心理测评预警系统、智学网平台线上考试阅卷系统、个性化教学辅助系统等,打通各类数据,通过一卡通、电子班牌等物联网技术使用,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用大数据服务选课走班和教育教学精准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实施选课走班配套的导师制。
构建和完善导师制。制定《川大附中导师工作指导手册》,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学生发展指导团队中来,从导师的岗前培训、岗位职责及跟踪考评,帮助导师了解生涯导师、学业导师、成长导师、首席导师等的不同职责,从计划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导师制的工作体系,确保每一位导师都能够切实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真正为学生提供服务与帮助。
三、实施步骤
(一)新课程年(2022-2023学年): 确保新课程全面实施,丰富内外课程资源完善推进保障制度。
1.继续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实施选课走班,制定《川大附中学生选课走班制度》;
2.实施学分制, 搭建学分管理和认定平台, 探索学校课程的管理与认定机制;
3.构建课程管理保障制度。《课程审批调整制度》《学生选课调整制度》《课程教学实施规范制度》《课程资源总库制度》;
4.探索和构建导师制度;
5.构建智慧教育支撑环境。
(二)新教材年(2023-2024学年): 践行新教材理念策略,基于核心问题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1.进一步完善选课走班和学校学分管理系统与排课系统;
2.进一步实施导师制,制定《川大附中导师工作指导手册》;
3.进一步完善学分管理制度,制定《川大附中学分分配认定管理制度》《川大附中学科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川大附中项目课程学分认定制度》等
(三)新评价年(2024-2025学年): 创建新考试评价指导,助力综合评价监控教育教学全域全程。
1.实施素质评价,进一步完善《学分分配认定管理制度》;
2.通过制度完善和固化学生指导;构建和完善以下学生选课走班制度《学生选课走班指导制度》《学生在校发展指导制度》《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生自主管理指导制度》《社会家校协同指导制度》
3.加强家教指导:《年级家长会制度》《班级家长会制度》、《家长专题学习制度》《家长专题活动制度》
四、预期成果
(一)形成完善的川大附中选课走班管理机制;
(二)形成完善的川大附中学分认定与管理机制;
(三)提升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教师生涯指导能力的实践研究;
(四)形成一支具有学校特色、研究能力突出、年龄结构合理的生涯规划导师团队;
(五)编制学生发展指导案例集;
(六)构建智慧教育支撑环境;
(七)正式出版系列研究性课程丛书。
第三项任务:深化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改革实践体系,促进学生浸渍在研究活动中全面发展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是发挥新课程新教材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因而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的关键任务。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为示范校的我们必须能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基于学校“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办学特色,对已有核心问题教学从教学思想、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化研究,使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要求,以及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运用等诸多方面,均基于核心问题教学高质量的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学生浸渍在研究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在学会研究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工作目标
为使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工作更具现实意义与针对性,学校于2021年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展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推广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一方面历经二十余年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教师们能基于核心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整合,进行二次开发实施,对于新教材的二次开发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们对于核心问题教学育人功能发挥与特色彰显的关注与体现不够深入;对于新教材育人价值的发掘感到有些迷茫;对于新教材开发中如何基于学科大概念、大主题、大单元确立核心问题使其校本化感到信心不足;对于新教材实施中如何在单元主题教学中体现学校的育人特色感到十分欠缺。这些由特色彰显不深入与新教材理解不到位交织而成的新教材开发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会较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教育教学中育人目标的高质量达成。为此,我们确立了“深化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改革实践体系”的工作任务。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
2.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3.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基本结构
4.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
5.再构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特色
二、工作举措
为落实前述“深化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改革实践体系”的工作目标任务,在新确立的全校性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普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研究”中,我们将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落地,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重难点问题展开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深化核心问题教学研究,落实学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研读并校本化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中,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要引导全校教师认真研读2017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二十余年核心问题教学研究成果,一方面对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水平等进行校本化研究与表达,以此引导全校教师基于核心疸的教学改革价值追求、思维模式和实践行为,促进学生浸渍在研究活动中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梳理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拟订实践研究中可采取的解决方案。
(二)凝练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理念
学校二十多年来就核心问题展开了由课堂教学走向课外实践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发展了核心问题教学思想。我们对核心问题教学思想的现有认识是:突破以知识讲授为逻辑主线的教学传统,实现以核心问题提出和解决的研究活动为逻辑主线的教学,使学生浸渍在研究活动的深度体验中学会研究并且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相契合。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在前述核心问题教学思想引导下的新课程新教材开发与实施研究中,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对核心问题教学思想进行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时代性优化,凝练形成核心问题教学理念,更好引导教师新一轮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
(三)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学校在二十多年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发展体验认识提升、体验目标引导、体验境遇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体验评价反馈等核心问题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学习与发展,与新课程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契合。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引导全校教师运用前述核心问题教学策略进行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展开新一轮教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以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对这些策略加以审视,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使其更加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理念,能更好促进学生浸渍于研究活动中获得深度体验,在深度体验中培育核心素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基本结构
学校在二十多年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发展核心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要素与特征、价值与意义,形成了核心问题的基本结构,这些关于核心问题的校本理论有效引导了教师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与行为,将学生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了体验与接受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学习、研究与发展,与新课程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契合。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引导全校教师按前述核心问题的基本结构要求,与学生共同确立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以新课程新教材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的基本理念,对现有核心问题的基本结构加以审视,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使其更加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理念,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研究境遇,促进学生在学会研究中全面发展。
(五)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
学校在二十多年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发展由核心问题教学形态蓝图与核心问题教学特质蓝图组成的核心问题文化蓝图,它融通了教与学的评价,有效引导了教师们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观念与行为,引导了教师们教育教学评价中“以评促建”,与新课程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契合。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以核心问题教学文化引导全校教师的核心问题教学评价改革,努力于在评价反馈基础上的新建构。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以新课程新教材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水平标准对核心问题教学文化加以审视,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使其更加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理念,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融通教与学的专业评价,营造更加科学有效、安全温馨的共学共研境遇,促进学生在核心问题教学文化的浸润中学会研究且全面发展。
(六)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特色
学校在二十多年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发展了核心问题教学的基本特色。它包含融入情境、根植缄默、问题导向、活动体验、思维高阶等五方面外在形式特征的“一形态”;以及践行五育并举、统筹课堂内外、促进深度体验、积淀研究素养等内在四大作用的“四功能”。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对核心问题教学特色的追求,有效引导了教师们的教学育人观念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契合。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以核心问题教学特色引导全校教师通过核心问题教学落实育人方式改革。与此同时,我们要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更高要求上,以新课程新教材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对核心问题教学特色加以审视,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使其更加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即研究 研究即成长”的向阳生长时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实施步骤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按专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互促进的操作路线扎实推进。以专题研究引领教师们核心问题教学深化研究,以常规教研落实教师们的核心问题教学深化研究实践,积累核心问题教学的实践经验,助推学校在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和普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提炼、生成、优化核心问题教学的校本理论。在引领性教研与常规性教研的相互激发下落实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体系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2022-2023学年
组织全校教师研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研究历史,将其校本化;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核心问题教学研究系列成果,展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学科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积累实践研究经验,发现教学改革中需解决的各类问题并进行梳理、汇总,尝试进行研究解决。
(二)2023-2024学年
本学年是学校“双新”示范校建设规划的“新教材年”,本学年中,我们将聚焦“深化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改革实践体系”,在现有核心问题教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上级文件、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普通教学理论指导下,展开全员全程深化核心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形成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体系》。
1.反思梳理 顶层设计
学校在调研、梳理已有核心问题教学研究成果后,初拟如表2所示的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研究内容,据此为本学年的两个学期分别预设“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研究”与“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与特色研究”主题,展开为期两个学期全员全程的专题研究,优化核心问题教学理念,以此引导全校教师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研究与实践;引导全校教师在反思、梳理已有核心问题教学成果基础上,既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对核心问题教学策略、核心问题结构等核心问题教学操作性成果进行优化,又在核心问题教学反思提升中对核心问题教学文化与特色进行优化,不断提升核心问题教学思想理念水平与教学实践水平,更好发挥核心问题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更优的学习与研究境遇,使其浸渍其中,“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
表2 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研究内容一览表
适应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研究主题 | 研究内容 |
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 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 体验认识提升策略 教学设计表达策略 体验目标引导策略 核心问题生成策略 教学过程实施策略 过程结果评价策略 五育并举渗透策略 研究性的彰显策略 |
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 核心问题基本结构 | 核心问题的来源结构 核心问题的问题结构 核心问题的活动结构 核心问题的整体结构 |
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 核心问题教学文化 | 文化形态蓝图 文化特质蓝图 |
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 核心问题教学特色 | 形态特色 功能特色 |
2.全员全程,落实规划
各教研组、各处室按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规划的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核心问题教学实践体系研究的顶层设计,组织本教研组、本处室教师积极投入核心问题教学实践体系的深化研究之中,确保各类课程的核心问题教学均能有效服务于学校“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评价反馈 总结提炼
在核心问题教学体系优化的实践研究中,教师要及时对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提升与评价反馈,使核心问题教学理念、策略、文化、特色等校本理论不断深入内心,核心问题教学改革实践操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学校要依据教学评价制度每学期对教师们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反馈,总结提炼,不断优化核心问题教学体系的校本理论,更好指导教师教学改革观念与行为的不断优化。
(三)2024-2025学年
这一年中,学校继续以深化研究中形成的优化后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体系中有关核心问题教学理念、策略、文化、特色等校本理论引导各类课程的核心问题教学实施;教师们在核心问题教学实践中继续反思、完善、优化核心问题教学体系,更好的将教学育人落实到实处。
四、预期成果
(一)校本化的各学科新课程标准
(二)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体系
1.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理念
2.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3.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基本结构
4.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
5.适应校招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特色
(三)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案例
1.各学科新课程新教材大单元学教案例集
2.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教学研究成果集
第四项任务:创建完善考试评价实施体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一、工作目标
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19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精神,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川大附中要探索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考试评价体系,对上能承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下能落地日常教学,助力综合评价监控教育教学全域全程,同时构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一)完善基于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研究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基于核心问题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基于核心问题文化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五)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同时,研究构建学生研究素养评价体系。
二、工作举措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重视促进原有基础上发展的质性评价基础上,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1.完善基于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体系,制定系列制度,如:《学生考试实施规范》《优秀试题评价标准》《试卷编制程序规范》《试题试卷讲评规范》《优秀试卷评价细则》等;
2.构建和完善育人过程中的评价,如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活动、意见的即时评价,育人过程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生涯的评价等,这些评价都应该特别重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多元质性评价;
3.形成多元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除教师而外,还应加入社会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激励性评价;
4.形成多元评价方法。除运用语言而外,还需运用“写实记录”“研究报告”“习作呈现”“成长档案袋”等质性评价方法。
(二)按照国家有关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和学校实际,研究形成川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组织实施。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明确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等要求,我们基于学校五大类研究性课程实施的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研究形成更加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川大附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基于核心问题教学制定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目前基于核心问题教学有相对完善的核心问题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基于核心问题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在未来三年中要应该通过制度将现有评价体系刚好地完善,并向转转课、平时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1.与核心问题的课堂教学评价相融合
在基于核心问题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中,我们注重在每个环节及时地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修改。学校制定了《核心问题教学评价表》,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表现设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就学生而言,例如:“乐于对话分享”指标下对学生评价“乐于自我的表达与认真的倾听”“乐于合作中的成果与思路的分享”;“投入实践活动”指标对学生评价“有真实完整的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浸渍于活动中”;“认同体验评价”指标中“参与体验的自评和他评”等等。
2.与基于核心问题的项目课程评价相融合
学校新增了项目课程的评价研究,从课程开发与实施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的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个性化发展。学校将项目课程十六个子环节细化评价指标,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课程特色紧密联系、深度融合,让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更具体、更落实、更具有操作性。
3.在现有基于核心问题的课堂教学评价和项目课程评价体系航,衍生出适合新课程新教材选课走班的课堂评价体系,并向转转课、平时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包含《学科课程评价制度》《项目课程评价制度》《日常教学评价制度》《校公开课评价制度》《校转转课评价制度》等。
(四)基于核心问题文化构建学校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制定包括《教师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学生成果评价奖励制度》等。形成一直就有仁爱之心和研究之心,用正向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教师团队。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原有基础和适切的发展方向是质性评价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前提,因此,第一,教师必须有育人的仁爱之心,既能将学生作为自己亲人一样的呵护、包容,又能将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来爱护、培育,还能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来尊重、理解,进而真正理解每一个学生;第二,教师必须有全面育人的研究之心,主动地在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和评价效果,真正把对学生的评价化为促进每个学生成长的生命养料;第三,师生都要认识到将理想转变为现实难免艰难曲折,发愤图强、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奋斗,是一切有志者必须坚持的精神境界;
(五)研究构建学生研究素养评价体系。基于我校“培养-研究性”大学附中的办学特色和“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的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研究素养评价体系,包含《川大附中学生研究素养评价指标》等制度。
三、实施步骤
(一)新课程年(2022-2023学年):确保新课程全面实施,丰富内外课程资源完善推进保障制度。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定以下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诚信机制》《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制度》;
1.新教材年(2023-2024学年):践行新教材理念策略,基于核心问题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按新课标初步构建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评价制度;《学科课程评价制度》《项目课程评价制度》《日常教学评价制度》《校公开课评价制度》《校转转课评价制度》等;
2.新评价年(2024-2025学年) 创建新考试评价指导,助力综合评价监控教育教学全域全程;
(1)考试评价方面:制定《学生考试实施规范》《试题命制基本要素》《优秀试题评价标准》《试题试卷讲评规范》《优秀试卷评价细则》等;
(2)素质评价方面: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制度》《评价质量监测调控制度》
(3)教学评价方面: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科课程评价制度》《项目课程评价制度》《日常教学评价制度》《校转转课评价制度》等;
(4)成果评价方面:《教师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学生成果评价奖励制度》等;
四.预期成果
(一)基于学校核心问题教学文化,形成关于考试评价、素质评价、教学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的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二)形成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评价制度体系;
1.学校层面:
《川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川大附中项目课程学生活动写实记录制度》
《川大附中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管理制度》
川大附中学生成长节
2.教师层面:
《川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
3.学生层面:
《川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川大附中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
(三)正式出版考试评价系列丛书;
(四)形成国家级示范的实践成果和理性成果。
第五项任务:完善优化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助力教师在潜心研究中仁心育人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校本教研是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作为示范校的我们,学校应依托校本教研,系统构建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校内转化落地;教师应投身校本教研,生成“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开发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分析指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能力、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准确把握新课程新教材、开展基于核心问题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基于核心问题教学展开考试评价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优质境遇。学生浸渍其中,身心健康、乐观向上、主动发展,做好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较充分准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敏感于问题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工作目标
作为四川大学的附属中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基因,伴随着近二十多年来学校就核心问题展开的校本教研,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校发展中不断凸显的底色与主线,学校师生善于以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已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长期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形成并不断发展了学校的校本教研机制,有效保障了以全校性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全员全程扎实推进,有效提升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与水平。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工作中,我们应以“双新”示范为载体和契机,聚焦育人方式改革,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不断反思提升、系统优化、提炼形成学校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助力教师在潜心研究中仁心育人。为此,我们确立了“完善优化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的工作任务。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理念文化
2.规划落实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内容
3.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路线方法
4.完善优化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制度
5.总结提炼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
二、工作举措
为落实前述“完善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的工作目标任务,在新确立的全校性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研究”中,我们将在学校“三个坚持”工作方针下,规划校本教研内容,并运用学校特有的“三个相互促进”校本教研路线、环节和方法加以落实,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优化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更好落实学校“双新”示范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在“三个坚持”中优化全员全程校本教研理念文化
学校的工作方针是“三个坚持”,即坚持文化引领、坚持常规保障、坚持质量提升。学校长期的校本教研在“三个坚持”中引领并营造了学校“全育·双责”的核心文化,全校师生在自已营造的研究育人境遇中成长与发展。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站在育人方式改革的高度,在“三个坚持”方针和“全育·双责”核心文化指引下,研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基于核心问题践行新课程新教材理念,进一步优化、形成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理念文化。
(二)在新课程新教材研习中规划全员全程校本教研内容
学校以“高考能力考查与中学学科教学关系研究”“教学模块的设计及投放实践研究”“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实践研究”“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评价研究”“基于核心问题的学校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等六个全校性课题研究为载体,就核心问题展开了二十多年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这一系列的研究顺应时代潮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内容包含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教学思想、核心问题教学目标、核心问题教学过程、核心问题教学评价,以及课外实践中基于核心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学科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践证明,对这些教育教学内容的校本教研成为了学校教师们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和肥沃土壤。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朝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认真研习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基础上,确立新的全校性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研究”,聚焦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等育人方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学年一重点地规划了包含前述各项任务在内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内容,确保学校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整体有规划、阶段有重点。
(三)在“三个相互促进”中落实全员全程校本教研内容
学校长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三个相互促进”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路线、环节与方法:坚持顶层研究与基层研究相互促进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路线,坚持立项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互促进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环节,坚持历史的实践与理想的实践相互促进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方法。学校运转自如的“三个相互促进”全员全程校本教研路线、环节和方法,持续引领了学校“全育·双责”的核心文化,大力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和能力,有效实现了学校以研究性课程、研究性教师培育研究性学生的“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的特色办学。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坚持“三个相互促进”的校本教研路线、环节和方法,扎实推进 、落实规划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内容,并在推进落实中不断反思、总结,发现推进落实中产生的问题,适时修订、完善校本教研内容,确保学校新课程、新教学、新评价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中,研究有突破、师生共发展。
(四)在周期性螺旋上升的实践研究中完善形成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
学校长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中,根据学校工作的周期性特征,将课题问题分解为每学期一个的研究专题,使其能与常规教育教学问题相结合后利用教研活动、处务会时间进行研究。每学期的专题下有贯穿全学期的“制定方案—转变观念—实践研究—归纳创新”四个研究环节;每个学期的“四环节”既承接前一“四环节”研究基础,又成为下一“四环节”的研究基础,实现了长期校本教研螺旋上升中的持续发展。教师们浸渍其中,既提升对具体校本教研内容的把握,又提升自身校本教研的水平和能力,且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每个学期“制定方案—转变观念—实践研究—归纳创新”四环节螺旋上升地聚焦本学期研究专题加以推进、落实全员全程的“双新”示范校本教研工作。在每学期的“归纳创新”环节中,既反思、总结、归纳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又反思、总结、优化校本教研的理念文化、内容确立、路线方法、保障制度,归纳形成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全员全程校本教研体系。
三、实施步骤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我们将继续按专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互促进的操作路线扎实推进。以专题研究引领教师们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深化研究,以常规教研落实教师们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深化研究实践,积累新课程新新教材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助推学校在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和普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提炼、生成、优化核心问题教学的校本理论。在引领性教研与常规性教研的相互激发下落实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体系的实施与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会研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2022-2023学年
本学年是学校“双新”示范校建设规划的“新课程年”,学校规划“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再研究(一)”“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再研究(二)”专题,展开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重点提升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的认识水平,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把握水平,提升基于核心问题开发实施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学科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项目的能力,能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优质学习研究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2023-2024学年
本学年是学校“双新”示范校建设规划的“新教材年”,学校规划“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研究”“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与特色研究”专题,展开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重点引导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的透彻把握,提升运用核心问题教学进行五大类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的水平与能力,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即研究”的优质境遇,促进学生浸渍于研究活动中深度体验,积淀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学会研究”。
(三)2024-2025学年
本学年是学校“双新”示范校建设规划的“新评价年”,学校规划“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与学评价研究”“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川大附中学生评价研究”专题,展开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重点提升教师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把握水平,提升基于核心问题教学文化展开教学评价、考试评价、素质评价的能力,用开放多元的评价为学生搭建既专业理性又和谐温馨的优质学习研究、交流分享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主动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预期成果
(一)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校本教研理念
(二)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校本教研内容体系
(三)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校本教研机制
(三)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四)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校本教研体系
第四部分重点突破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中提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中提出“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 我们通过学习和基于自己的实践认为,教学改革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教学中怎样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二是学校考试评价中怎样有效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有效引导教与学的改进。
(一)工作目标
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主要靠教师进行,老师清楚怎么做了,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要突破“教学中怎样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个重难点,就是要在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与教学实施(教师的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教学实施方案,以前是教案,主要规划教师怎么教,现在不仅要规划教师怎么教,更要规划学生怎么学,我们把这样既规划教师的教更规划学生的学的教学实施方案称为“学教案”,有了这样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做什么的学教案,第一个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就此,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形成并正式出版《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形成并正式出版《川大附中学科学教案集》。
要突破第二个重难点,就是要在教学与高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阶段考试实施方案,学校的阶段考试,既是教学的必然环节,又是教学与高考之间的重要“桥梁”,学校阶段考试试题的命制,以前是能力立意,现在是素养立意,有了以素养立意的学校阶段考试实施方案,教师就能够清楚怎么命题、怎么诊断学生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改进教与学、怎么样进一步运用高考反拨教学,这样第二个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此,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形成并正式出版《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阶段考试实施方案》、形成并正式出版《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案例集》。
(二)工作举措
要达成第一个工作目标,教师们就必须清晰的较为深刻的理解、认识学科核心素养;针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关联的问题情境,提出能够激发探究冲动的核心问题;课堂上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过程,鼓励尊重学生个性化感受和见解,从而实现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积淀素养、达成教学目标;设计能够有效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及巩固课堂学习的问题。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川大附中学教案研制领导小组,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川大附中特有的校本教研模式对上述内容进行全员全程研究,不断地进行演绎归纳,基于丰富的案例,形成《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川大附中学科学教案集》。
要达成第二个工作目标,教师们必须清楚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必须清晰理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尤其是清晰认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两大类问题情境,清晰认识情境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关联,清晰认识情境与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试题之间的关联,必须充分考虑到纸笔考试境遇中问题情境与学生素养之间的关联(例如,一个实际生活中遇到一个救援事件可以很好考验人的素养,而把这个救援事件变成试题中的问题情境后,是否还能够有效检测出学生的相应素养,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川大附中阶段考试命题研究领导小组,以课堂教学的习题设计、日常单元考试、半期期末考试等为载体、以川大附中特有的校本教研模式对上述内容进行全员全程研究,不断地进行演绎归纳,基于丰富的题库,形成《川大附中阶段考试实施方案》、《川大附中学科阶段考试案例集》。
(三)实施步骤
2022-2023学年:
突破第一个重难点的实施规划:
1、专题学习研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料,各个学科组初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经各个学科组之间的交流研讨启发后,形成初稿,再与学教案研制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后,形成《川大附中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文稿(试行)》。
2、基于学校已有的核心问题教学成果,学科组专题研讨在核心问题教学中,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策略、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核心问题建构策略、以核心素养立意的核心问题教学实施策略、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作业设计策略,经各个学科组之间的交流研讨启发后,形成初稿,再与教案研制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后,形成《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试行)》。
3、各个学科教师按《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试行)》初步撰写要在新教材实施的学教案,共同研究每学期公开课的学教案,共同研究在公开课上实施的情况,达成修改共识,据此,各个备课组再共同研究转转课的学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实施情况,进一步达成《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试行)》的修改细化共识,据此共识,教师们自己撰写常态课的学教案并实施。
突破第二个重难点的实施规划:
1、专题学习研讨《学科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及相关资料,专题学习研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及相关资料,研究问题情境的要素、结构及表达,在学校《高考能力考查与中学学科教学关系研究》成果(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基于问题情境和问题活动的命题要求,各个学科组初步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试题命制说明,经各个学科组之间的交流研讨启发后,形成初稿,再与教案研制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后,形成《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说明(试行)》。
2、各学科组、备课组运用《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说明(试行)》进行试题命制,通过命题过程不断修改细化《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说明(试行)》,又运用不断运用修改细化后的《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说明(试行)》命题,进行实际考试检验。
2023-2024学年:
1、由川大附中学教案研制领导小组基于上年研究收获,归纳形成《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修订)》,对全校进行专题讲座,各学科组展开课例研究,形成《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修订)》运用心得体会,形成学科实际实施过的系列学教案。
2、由川大附中学教案研制领导小组基于上年研究收获,归纳形成《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说明(修订)》,对全校进行专题讲座,各学科组展开命题研究,形成《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命题说明(修订)》运用心得体会,形成素养立意的学科实际实施过的系列试卷、试题。
3、进行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与素养立意的阶段考试相关性研究,统筹《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修订)》、《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说明(修订)》与学教案、试题之间的印证与调和。
2024-2025学年:
1、由川大附中学教案研制领导小组基于上年研究收获,归纳形成《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出版初稿)》,对全校进行专题讲座,各学科组结合讲座和之前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展开课例研究,对《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出版初稿)》提出完善意见,形成《川大附中学科学教案集(出版初稿)》。
2、由川大附中学教案研制领导小组基于上年研究收获,归纳形成《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说明(出版初稿)》,对全校进行专题讲座,各学科组结合讲座和高考真题进一步展开命题研究,对《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命题什么(出版初稿)》提出完善意见,形成《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案例集(出版初稿)》。
3、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进一步归纳综合修订,形成并正式出版《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川大附中学科学教案集》、《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实施方案》、《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案例集》。
(四)预期成果
就“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重难点的突破,我们预期形成以下文本、视频以及能够现场示范的教师群体等可借鉴、可推广经验成果,供全国同行借鉴、互鉴。
1、正式出版《川大附中学教案撰写指南》、《川大附中学科学教案集》;
2、正式出版《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实施方案》、《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学科阶段考试案例集》;
3、在中国教科网、四川教科网、成都教科网等平台上分享川大附中系列课堂教学案例及评课文本资料和相应视频,分享川大附中素养立意的系列试题、问题情境设计说明、考查意图说明、考后评价等的文本资料和相应视频;
4、形成一支能良好适应新教材教学、能良好命制素养立意试题的教师队伍。
第五部分落实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川大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工作:总体规划设计、改革行政处室职能、按学期规划设计并有序有效实施、切实保障示范校目标达成,领导小组下设双新示范办公室,具体负责双新示范工作的落实。由分管副校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置专用办公室场地。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督导组,促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工作有力推进。形成学校双新示范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工作会。
(一)双新示范领导小组
组 长:米云林
副组长:陈明英 苏梅 熊文俊 刘世刚 张谦
(二)双新示范办公室
主 任:张谦
成 员:陈林 冯刚 马方林 冯小辉 阙素 李开山 周大立 杨如境 林凡珺
刘桃 杨帅 王旭 周智 陈思竹
(三)督导组
组 长:米云林(校党委书记)
副组长:薛莲(校党委纪检委员)
二、研修培训
(一)提升教师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准备。第一学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学期校本教研专题讲座、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解读专题培训,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深入研习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集中学习与研讨,形成教研组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的校本化表达,为后续各学科全面启动新教材奠定基础。
(二)深入开展各学科新课程新教材校本研修
每学期制定研究方案,阐明学期研究专题、意义、目的、内容、方式以及针对学校课题组、教研组、处室、教师个人的各种研究要求。各教研组经过共同研讨和教学实践,结合本学科使用的新教材,参与全校公开课研究、“集体助导议课”研究、“共构电子教案”研究、“备课组转转课”研究,进一步明晰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内容,挖掘新教材的育人价值,努力形成基于整本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和完整的学历案设计。
三、研究指导
(一)以《课程开发实施规划纲要》引导新课程新教材的规范
学校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实施都要以《课程开发实施规划纲要》作为抓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材的前期开发准备、申报与审批、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评价与总结的各个阶段,其包含内容(核心问题)、目标、计划、评价等,都有具体规范和要求,以此来引导新课程、新教材研发的规范。
(二)加强专业引领和科研引领。
依托高校和省市区各级专家、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发挥专家指导作用,通过专题培训、项目研究、校本教研等方式,强化骨干引领和团队建设,开展创新研究,为每一位教师赋能,提升校长、教师新教材开发实施领导力和信息化教育与运用能力。例如,学校十分重视全校公开课、教研组转转课等核心问题教学课例研究,制度规定每一节公开课都要进行六个层次的研究:先是个人的、备课组的、教研组或处室的、教育科研处的研究,然后才是全校公开课实施研讨和课后总结。参与教育科研处研究的人员有两类:一类是学校相关副校长、教科处的主任及成员、本组中层干部;另一类是公开课的任课教师及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组名师、同备课组的成员。到教育科研处说课前,任课教师要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已经进行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做说课准备,包括“交流教案”“体验性目标点检测表”等文字准备。说课中,参与人员针对这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以理服人的思维碰撞,一般研讨时间需要半天。说课后,教科处整理填写《校本教研公开课教科处说课研究登记表》,将所有资料交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成员审阅修改,然后再进行下步工作。这既保障了公开课研究性、示范性的发挥,又保障了校本理论的提升与在实践中的落实。
四、示范引领
(一)工作目标
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成果推广纳入学校立项的省级重点课题研究,边实施边推广边研究,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既构建起学校的研究性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构建起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和典型案例体系、构建起新课程评价体系,又持续开展从过程到结果、从理性认识到实际操作的示范推广工作,还在研究基础上形成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广机制,以利于学校双新实施经验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复制和借鉴。
(二)工作举措
1.关于“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课程体系”成果的推广
运用《川大附中课程体系特色凝练》《川大附中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理念》《川大附中研究性课程构建思想》《川大附中研究性课程体系多层结构》《川大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原则》《川大附中课程研究性彰显的渠道及操作要求》《川大附中核心问题交流教案撰写规范》和《川大附中项目课程开发规划纲要》《川大附中课程开发研究制度》等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2.关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和典型案例”成果的推广
运用《川大附中核心问题教学手册》《川大附中项目课程实施申报审批制度》《川大附中学生选课走班制度》《川大附中研究性课程全校公开课评议制度》《川大附中课程安全保障制度》《川大附中课程外出活动审批制度》《川大附中外出活动告家长制度》《川大附中课程外出活动安全预案》和《川大附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典型案例视频》等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3.关于“课程评价制度”成果的推广
运用《川大附中核心问题教学评价表》《川大附中核心问题教学体验性教学目标点检测表》《川大附中项目课程学生活动写实记录表》《川大附中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制度》《川大附中课程实践资源包评议制度》《川大附中学生成果评审与激励制度》等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4.关于“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成果的推广
运用《川大附中课程开发实施校本理论》《川大附中课程开发制度》《川大附中课程开设制度》《川大附中课程实施制度》《川大附中课程评价制度》《川大附中课程发展制度》实施等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三)实施步骤
1.2022-2023学年
继续深化全员全程校本教研,开展以基于核心问题深化(五育并举的)课程改革为自变量、以培育“全面发展长于研究”的大学附中学子为因变量以及以示范推广的有效性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基于核心问题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及推广研究》课题研究,进一步研究适应新教材的 核心问题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是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重难点问题)的关联,进一步统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形成新一批学科课程教案集,进一步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的固化系列化研究,形成第二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程和校本选修研究性课程核心问题教学教案集,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初步形成稳定与动态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将选课走班扩大到学科课程,形成部分课程评价方案,开始研制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手册》,初步形成推广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的物化抓手。
2.2023-2024学年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及《基于核心问题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学科教学案例集,形成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案例集,形成可操作的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手册》,形成核心问题教学案例视频集,进一步形成稳定与动态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并形成相应管理制度和机制,形成学校课程评价方案,以物化的可操作的成果进行推广,初步形成推广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的机制方法。
4.2024-2025学年
形成具有鲜明学校文化特色的研究性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手册》,正式出版核心问题教学案例视频集,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评价方案,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大面积推广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形成较为有效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推广示范机制。
(四)预期成果
1.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课程体系;
2.形成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和典型案例;
3.形成课程评价制度;
4.形成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可借鉴、可推广的机制。
每一项成果都以物化形式呈现,涉及操作的,都有操作手册或者操作办法说明。
六、管理评估
(一)成立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迎检办公室,负责规划、准备迎检工作,由校长担任迎检办公室主任、几位副校长任副主任,每月与学校双新示范专题例会套开一次迎检工作会。
(二)迎检办公室下设信息资料组,由苏梅副校长任组长、张谦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双新示范的大事记、搜集双新示范信息、资料,定期整理、通报、归档。
(三)迎检办公室下设评估报告组,由熊文俊副校长任组长、刘世刚副校长任副组长,结合课题研究负责双新示范推进工作的检测及评估,每学期撰写一份评估报告。
第六部分工作保障
一、队伍建设
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改革发展需要,目前学校望江校区在职教职工252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生2230人,师生比为1:8.85。教师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和研究生进修班毕业共98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55人,共计占任课教师的38%。目前教辅专职人员29人,占全校教职工比例为10%。学校有一支“潜心研究 仁心育人”的教师队伍。特级教师6人,正高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15人;区级以上名师优师189人。受四川省教育厅委托,去年疫情期间,学校26位教师承担全省高一高二学生的在线教学任务,今年已有35位教师为全省高二学生上云课。学校是中国教科院全国骨干校长、教师跟岗培训基地学校。
1.管理队伍建设:在示范校领导小组成员中,设立一位副校长兼任双新示范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示范校事务工作。为更好推进双新示范,学校积极进行行政处室职能改革,如将教导处改为课程教学处、德育处改为学生发展处、教科室改为教育科研处等,并根据职能配备相应工作人员。
2.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课程实施、形成经验及推广需要,配齐配足教师,特别要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尤其还要满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推广的需要,学校适当聘用具有专业特长的兼职教师。学校结合实际,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改进教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培训与研修,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二、经费投入
积极协调各处室,系统推进示范校建设经费预算工作。主动向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汇报示范校建设规划,积极申报示范校项目经费,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学校示范校工作的经费支持。
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范围和流程,优化资金使用的结构和比例,确保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研究工作、过程指导、培训研修、教研工作、课程资源建设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经费来源充足,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条件保障
1.积极开辟课程建设空间,促进课程成果反哺校园建设
在校园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学校结合课程建设的需要,已开辟出雨水花园和“三空间•六领域”,为劳动和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在后续的校园有机更新过程中,我们还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园闲置空间和绿化带、公共平台等地方,建设特色课程研究微功能区,为课程建设开辟足够的空间。
同时,我们还积极将课程研究与学校建设结合起来,将师生的课程研究成果运用到校园建设中,实现课程研究对校园建设的反哺。
2.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拓展学校的课程领域
充分利用学校运行相关的行业和工种方面的资源,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师资和课程开发资源。积极开设生产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和综合实践研究课程,夯实校本课程的基础,拓展校本课程的资源,为学生广泛而深入地习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劳动和科研等过程创造更好的条件。
3.积极打造智慧校园,助力智慧教育研究性课程建设
扎实推进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智慧教育试点校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校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智慧教育理念开发、实施的研究性课程;保障学校各学科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持续推进,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变革。梳理学校智慧教育的工作需求和流程,逐步完善学校智慧教育环境管理制度,深化课程实施需求、课程教学理念与信息化设施设备的融合,提升师生在课程中的数据收集、分析、统计、评价能力,进而实现具有川大附中特色智慧教育课程的不断进步。
4.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促进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
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为契机,学校将进一步购置图书,充实馆藏,同时通过大学—附中联盟、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师生开通在线资源平台使用权限,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促进功能室、实验室的专业化信息化。为满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后,师生丰富教学资源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在保障学科实验室、学科专用教室、班级多媒体设施设备等常规信息化设备全功能应用的条件下,深化新课程教育教学要求,逐年加大投入与学校课程发展相关的实验仪器和信息化产品、平台以及课程资源,为学校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加大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案例分析、应用培训和教师经验分享,提升师生课堂教学中技术融合能力。
第七部分推进计划
一、年度推进计划
学校在整体综合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根据每年的重点工作,对年度进行了命名,便于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具体如下:
时间 | 名称 | 工作目标 |
2022.9- 2023.8 | 新课程年 | 确保五大新课程实施,丰富内外课程资源完善推进保障制度。 |
2023.9- 2024.8 | 新教材年 | 实践新教材理念策略,基于核心问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
2024.9- 2025.8 | 新评价年 | 创建新考试评价指导,助力综合评价监控教育教学全域全程。 |
二、年度主要工作任务
年度 | 主要工作任务 | 具体工作内容 | 牵头处室 | 参与处室 |
新课程年 2022.9- 2023.8 | 确保新课程全面实施,丰富内外课程资源完善推进保障制度 | 1.细化学校课程体系结构 2.按新课标构建选修课程 3.构建课程管理保障制度: 教师课程开发制度课程、课程审批调整制度、学生选课走班制度、活动风险教育制度、活动安全保障制度、课程资源总库制度 4.构建课程资源拓展制度 5.构建智慧教育支撑环境 | 课程教学处 | 学生发展处 信息技术处 |
新教材年 2023.9- 2024.8 | 践行新教材理念策略,基于核心问题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 1.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的方案和标准 2.适应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理念 3.适应新教材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核心问题生成策略、体验目标引导策略、教学设计表达策略、教学过程实施策略、五育并举渗透策略、研究性的彰显策略、过程结果评价策略、体验认识提升策略 | 教育科研处 | 课程教学处、 学生发展处、 体艺卫生处 |
新评价年 2024.9- 2025.8 | 创建新考试评价指导,助力综合评价监控教育教学全域全程 | 1.考试评价: 学生考试实施规范、试题命制基本要素、优秀试题评价标准、试卷的多维细目表、试卷编制程序规范、试卷分析信息获取、试题试卷讲评规范、优秀试卷评价细则 | 课程教学处 | |
2.素质评价 学分分配认定管理制度、学业成绩档案管理细则、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诚信机制、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制度、评价质量监测调控制度 | 学生发展处 | 课程教学处、 体艺卫生处 | ||
3.教学评价 学科课程评价制度、项目课程评价制度、日常教学评价制度、校公开课评价制度、校转转课评价制度 | 课程教学处 | 教育科研处 | ||
4.成果评价 教师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学生成果评价奖励制度 | 教育科研处 | 课程教学处 | ||
5.学生指导 学生选课走班指导制度、学生在校发展指导制度、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生自主管理指导制度、社会家校协同指导制度 6.家教指导 年级家长会制度、班级家长会制度、家长专题学习制度、家长专题活动制度 | 学生发展处 |
三、主要发展建设项目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重大项目 | 完成时间 | 牵头处室 | 参与处室 | 备注 |
学校整体风貌二期工程 | 2022.8- 2024.8 | 总务后勤处 | 其余各个处室 | 体现川大文化及风貌特征 |
智慧教育工程 | 2022.8— 2024.8 | 信息技术处 | 总务后勤处、课程教学处、行政办公室等 | 发挥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
校外综合实践及劳动教育基地 | 2022.8— 2022.8 | 行政办公室 | 学生发展处、课程节教学处、国际教育处等 | 拓展校外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资源 |
新课题开题 | 2022.9 | 教育科研处 | 其余各个处室 | 争取立项省重点课题 |
五大研究性课程体系 | 2022.8— 2022.8 | 教育科研处 课程教学处 | 其余各个处室 | 正式在省级出版社出版 |
核心问题教学手册 | 2022.8— 2023.8 | 教育科研处 课程教学处 | 其余各个处室 | 正式在省级出版社出版 |
名师优师工程 | 2022.8— 2025.12 | 行政办公室 | 其余各个处室 | 五年内新增50名市级及以上名优师。 |
教师示范工程 | 2022.8— 2025.12 | 课程教学处 行政办公室 | 其余各个处室 | 超过95%以上的老师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共课、讲座等 |
筑山垒峰工程 | 2022.8— 2025.12 | 课程教学处 学生发展处 体艺卫生处 | 其余各个处室 | 每年本一率保持在95%以上;英才计划超过20人; 一批学生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 |
学生示范工程 | 2022.8— 2025.12 | 学生发展处 课程教学处 | 其余各个处室 | 学生在校三年中,至少要有1次在年级及以上层面的展示活动,参与面达100%。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