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第一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
西昌市第一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参加2022年5月18日至20日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管理者培训”后,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经过班子、教师讨论,我们认为:成功者,既是学生个体价值追求,也是西昌一中的育人目标,更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成功者须具备美善的形、精绝的智和高尚的魂,方能成人、成器、成才。课程,既是一所学校育人的关键载体,也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产品。所以,西昌一中以“塑形课程”、“塑智课程”和“塑魂课程”三类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成人、成器、成才,统称“成功者教育”,作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并不断地学习、研发、调整、修改和完善。
一、课程依据
(一)政策依据
在2009年《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中明确指出,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化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构建西部经济高地和和谐四川提供智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明确指出: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学校情况
西昌一中源于1894年(清光绪20年)的研经书院,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宁远府中学堂,后更名为宁远联立中学,西康省立西昌中学,四川省西昌中学等。1933年其附设师范讲习所改办为西昌县女子初级中学,后为西昌县立女子中学,四川省西昌女子中学。 1955年成立四川省西昌女子中学,1959年6月与四川省西昌中学(现西昌二中)合并开办西昌高级中学,1960年成为四川省(含现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之一,1969年11月更名为西昌地区第一中学,1980年更名为四川省西昌市第一中学。1980年再次被确认为“四川省首先办好的重点中学”, 2002年6月成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中剥离,实施高中教学。2013年12月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西昌一中先后荣获四川省德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全国德育管理科研先进学校、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四川省十佳国防生源基地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消防安全示范校、四川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先进集体、四川省足球特色示范校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目前,学校有54个教学班,274名教师,2939名学生。
近几年,学校以“成功者教育”为主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以“成功者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在逐步有序推进和实践。学校育人质量逐年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
(三)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
1.学校文化:
在学校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一中人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秉承为国家为民族育人才,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精心将每一个一中学子培养成成功者。老师在培养学生成功的同时,也促进自身发展和完善。老师既享受着自身完善的成功乐趣,也享受着学生成功的喜悦,这就是西昌一中传承百年的“严、实、细、优”的校园文化追求。这个校园文化成为了一中育人的重要课程资源,激励着一代代一中人继往开来。
2.办学思想:育人才、铸国脉,让人生闪耀人性的光辉
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西昌一中以“育人才、铸国脉”为价值核心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人的生命价值体认和成长规律:教师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生要立志报国、振兴中华民族。着力培养学生中华历史文明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体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国家复兴的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眼世界的胸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3.育人目标:“成功者”
“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是西昌一中的总体育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学校以“三塑(塑形、塑智、塑魂)促三成(成人、成器、成才)”为育人着力点。
成人: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以德育为本,培养政治坚定,人格健全,遵守公德,能与人共处,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健康人。这是“适应生活”的教育。
成器:即在成人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具备学科科学和文化素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拓展生活”的教育。
成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特长、素养,在某一领域较为突出。这是“创造生活”的教育。
4.育人模式:价值引领+自主发展+自我超越
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因外因相互促进的结果。学校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价值观引领,又要充分调动学生成长的主观激励来实现自我发展,超越人的自然属性,构建个体主体精神,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价值取向是,将实现学生自我理想的幸福感与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由此在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构建“价值引领+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西昌一中育人模式。
(四)学校的课程发展基础
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9年前,主要是基本规范执行国家课程为主,学校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无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第二阶段是在2009年到2017年,学校主要是在较高标准落实执行国家课程基础上,根据西昌一中生源实际情况和学生学力差异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工作,并在学生学业质量、学校办学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在进一步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基础上,推进以“塑形课程”、“塑智课程”和“塑魂课程”为核心的“成功者教育”作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程目标和思路
学校在努力给学生创设最适宜的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育人才、铸国脉,让人生闪耀人性的光辉”的核心办学理念,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传承了“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的肓人目标,与新时代所倡导的“五育并举、三全育人”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学校对课程进行了规划整合,期望通过课程建设,培养具备“美善的形、精绝的智和高尚的魂”的能真正担当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功者。
(一)必修课程建设思路
1.必修课程类别开齐
学校开齐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信、通、音、美、体、专题教育。
2.必修课程课时开足
学校按省规定开设必修课程。
3.学校对必修课进行校本化实施
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结构的主体部分。根据《四川省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学校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扎实做好必修课程教学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逐步打造学校精品学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必修课实施方面,学校在未来三年,重点抓好“四项主要工作”即:必修课程各学科知识模块重组教学、必修课程各学科分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精品学科,全面提升学科质量。
(二)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思路
1.立足现实和凸显特色相结合
学校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现有学校资源和地方资源,挖掘校本特色,精心打造成功者教育交互式课程及学校特色课程群。
2.扎实基础和发展个性相结合
学校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立足扎实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和身心基础的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把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与“价值引领+自主发展+自我超越”育人方式和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生活”“拓展生活”“创造生活”的成功者这一育人目标结合起来。
3.结构合理和内容丰富相结合
学校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在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学生选课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到结构合理,递进连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选编能够体现个性多样的原则,以丰富的知识内容和独特的知识视角吸引学生的目光,确保选修课程内容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总体结构为“一核三翼”。 一核:指以基础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最核心修习课程;三翼:即学生在“塑形课程”、“塑智课程”和“塑魂课程”的成功者教育课程中根据个人特点进行选修或必修,通过“价值引领+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不断提升个人“美善的形、精绝的智和高尚的魂”,成为能真正担当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功者。
四、课程实施
1.国家和地方课程
按国家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各类国家和地方课程,培养每个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使每个孩子三年后成为“成人、成器、成才”的成功中学生。
2.拓展课程---“三塑”课程
⑴立足智慧生成和能力提升,开发“塑智”课程
学校与高校(四川师范大学、西昌学院等)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信息资源,培养我校教师,拓展开发“三塑”校本课程。第一,与川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开设理科学科思想与学法指导、文科学科 思想与学法指导等课程。第二,组织全校教师研究开设学科拓展课程,让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三,逐渐开发初高衔接课程,引导新生年级学生体验初高中学科学习特点和初高学法区别。
⑵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发“塑形”课程和“塑魂”课程
我校积极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探索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将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化”,把学校德育体系建构下的学生活动纳入课程管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提升活动的价值,保障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在“形”的形成中和“魂”的滋润下,“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真正做到“成人、成器、成才”,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为学生终身发展成为“成功者”奠定坚实的“形、智、魂”基础。
具体“塑形”课程和“塑魂”课程如下:
1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入学教育、国防教育、成人仪式、田中讲坛等;
2心理团辅课程:快乐家族、年级团辅、家校“成长心连心”等;
3班会课程:各年级主题班会序列化;
4综合实践课程:阳光基地拓展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
5社团课程:共24个社团,重点打造精品社团达11个
6“节日”课程:女生节、男生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
3.具体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 | 学习领域 | 科目 | 课程模块设置内容 | ||
必修课程 | “三塑”课程 | 课程目标 | |||
国 家 课 程 | 语言与文学 | 语文 | 必修上册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书香流韵(A1) 沟通的艺术(A2) 史记选读(A1) 侠文化研究(A1) 广告创意(A3) | |
英语 | 英语1、英语2、英语3、英语4、英语5、英语6、 英语7、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影视赏析(A4) 英语交流(A2) | |||
数学 | 数学 | 必修1、2、3册选择性必修1、2册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数学思想(A2) | ||
人文与社会 | 政治 | 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 选择性必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凉山文化(A4) | ||
历史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品三国 悟人生(A4) | |||
地理 | 必修:地理1、地理2 选择性必修: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旅游地理(A2) | |||
科学 | 物理 | 必修:1、2、3 选择性必修:1、2、3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物理学家的奇思妙想(A2) | ||
化学 | 必修:1、2 选择性必修: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化学实验探究(A2) | |||
生物 | 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 选择性必修: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 | 国家课程校本化系列 微生物发酵(A2) | |||
技术 | 信息 | 必修: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6个模块) | 校园电视节目制作(A3) 平面设计(A3) 信息社团 | ||
通用 | 必修:技术与设计1、2 选择性必修:技术与生活(工程、职业、创造)系列 | 机器人(A3) | |||
艺术 | 音乐 | 音乐鉴赏; 在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中任选修1个模块 | 乐器入门(A3) 音乐社团 | ||
美术 | 美术鉴赏; 在绘画、雕塑、设计、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书法、篆刻、摄影/摄像、工艺中任选修2个模块 | 素色之韵(A3) 美术社团 | |||
体育与健康 | 体育与健康 | 在健康教育、田径2个系列中,各选1个模块;在体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新兴运动、水上项目、田径、球类等系列中,选修9个模块 | 快乐家族(A1) 心海扬帆(A1) 阳光1小时体锻 体育社团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三年完成至少3个专题研究 | 修养学堂(A1) 生活智慧(A4) 劳动之美(A1) | ||
社区服务 | 三年中必须参加10个工作日社区服务 | ||||
社会实践 | 每学年参加1周社会实践 |
4.西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选课流程表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内容及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
1、评价内容及标准------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而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科学习目标:指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2、评价措施与方法──多样、开放,更注重学生成长过程,注重学生的进步。我们的评价着重体现,除考试或测验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重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3、评价改进计划------学生自我形象塑造评价体系是一份由为学生建立的完全客观的成长记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等。评价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课程评价案例1:语文学科拓展课程评价量表
课程评价案例2:数学学科拓展过程评价量表
六、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成立高中新课程研究与实施委员会
主任:崔太宗
委员:周强 谢兵 肖易鲜
(二)成立以下工作及研究组:
1.组织管理研究组:
组长:崔太宗
成员:周强 谢兵 肖易鲜
2.新课程设置与研究组
组长:周强 肖易鲜
成员:杨劲、徐勤、何飞 各班主任及各教研组长
3.学生管理与综合评价研究组
组长:周强
成员:杨劲、团委书记、年级组长和班主任
4.后勤保障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组:
组长:谢兵
成员:刘雅莲 杨高云 杨国 彭东 信息中心全体成员
(三)各研究小组的基本职责
1.组织管理研究组职责:
明确提出学校课改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学校课改的整体工作,审核学校课改方案,督促各职能部门贯彻课改精神、落实学校课改方案,开发校本课程。
2.新课程设置与研究组职责:
课程设制、课程安排、教师教研、教师课题研究及教师培训、选修课开设、《研究性学习》计划及实施、校本教材编写、学生学分认定、学生学籍管理、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组织学科组为学生准备《研究性学习》部分课题及研究方向,教科室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及研究方法,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作准备。
3.学生管理与综合评价研究组职责:
学生“导师制”方案的推行及实施、学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的开设与安排、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生综合评价的方案及实施、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
4.新课程背景下后勤保障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组职责:
为课改教学教研需求提供硬件设备、设施及场地等物质保证、为学生信息处理提供设施和服务。
(四)全员培训
在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及区组织的各类培训基础上,针对我校实际安排以下内容:
1.请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可操作性、实用性强)(2~3场)。
2.由校长作课改动员报告,教务处、教科处介绍新课程改革情况及我校实施方案。
3.组织行政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4、定期与不定期召开高一教师教学研讨会及年级间经验分享会,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通识性问题进行研讨。
(五)学科培训
1、各教研组组织学科教师岗前培训3天(暑期)。
2、学科组成员认真参加州、市级学科培训。
3、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选好研究课题,进行小专题研究,高一年级各备课组至少有一个小专题立项,从而达到以课题研讨带动教师成长。
4、学校不定期组织高中新课改研讨活动,形成课程改革成果。
(六)制度保障
1.绩效激励制度。将课程建设全面纳入到学校绩效考核中。
2.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尽量挖掘社会、家长和社区存在的潜在课程资源,使其显性化。
3.定时更新制度。根据学校课程建设推进情况,每一学期,学校都将组织教师、学生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做好经验固化和自我改进,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运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