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学科教研>普通高中>详细内容

普通高中

棠湖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年规划方案

来源:棠湖中学 发布时间:2022-06-17 16:51:29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年规划方案

(2022—2025年)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棠湖中学创办于1991年,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建校要求,秉承“改革立校、开放办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张扬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遵循“六会一长”(会健体、会做人、会求知、会审美、会合作、会创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五年创省重,十年创国重,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3年成为首批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等百余项殊荣,产生了蜚声全国的“棠中效应”,被誉为“基础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2022年秋季,四川省将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进入新高考。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棠湖中学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变革育人方式,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有机衔接,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及《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川教函〔2021〕48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已有的改革经验与成果

(一)探索“三段智慧课堂”

棠湖中学从2008年始实施“三段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三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先学后导,内化延展,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将“三段教学”优化升级,逐渐形成“三段智慧课堂”。“三段智慧课堂”是在实施“三段教学”过程中,借助智慧学习系统,增强课前预习的实效性、师生互动的通达性和训练反馈的及时性,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构建4.0T课程体系

围绕“六会一长”育人目标,棠湖中学有效整合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构建特定、特惠、特长和特创四大类课程体系(简称4.0T课程体系),为师生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实施“三全式”选课走班

从“三段教学”到“三段智慧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变革。2016年2月,棠湖中学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选课走班”,在没有额外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的背景下,实现了以“三全”(全员、全程、全科)、“双选”(学生选老师、老师选学生)及“一生一课表”为主要特点的彻底的“选课走班”,深入探索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系统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四)形成“三格教育”德育体系

棠湖中学坚持党建引领德育、德育助推党建,以“管”为基础“理”为方法,以专题德育课程为主线、《学生成长足迹》为动力、班科密切配合为保证,通过实施“入格—合格—品格”递进教育,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

按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要求,棠湖中学还将面临并着力解决以下挑战与困难,实现育人方式深度变革。

(一)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学校课程体系还存在选修课程丰富性不足、课程品质不高等问题。下一步须加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面向人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发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下一步,需要盘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专业突出的领头名师,以点带面,引领全校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堂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变革

虽然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课堂改革,但是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还比较陈旧,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方式还没有形成。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高考,课堂教学就必须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选课走班的信息技术匹配度须进一步增强

信息技术平台管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确保能及时、准确、科学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使之与现代化的选课走班需要和育人需要相匹配,实现“智能化”教学管理。同时,应该构建最先进的硬件系统,进一步挖掘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效益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五)综合素质评价亟待完善与落实

综合素质评价虽已初具雏形,但在内容、标准、措施等方面还未细化,还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开展的常态性和有效性都不够。所以,接下来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完善评价体系,落实落地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六)学生发展指导的力度和广度有待增强

学生发展指导师资队伍来源单一、专业性不强,未能实现对学生进行全覆盖、全方位式的辅导。新高考在即,学生的发展指导尤为重要,应该着手建立由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科任教师、家长、校友、高校专业人士、行业精英等角色构成的“导师团体”,为全体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涯、生活等方面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教研体系、保障体系,优化选课走班,转变育人方式,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培养国家需要、面向未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

(二)具体目标

1.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五育并举”和“特色彰显”。高度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常态化开展学生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

2.完善课程管理,形成规范的管理、实施、评价体系。

3.优化选课走班,完善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分层教学,探索、实施、落实全员导师制。

4.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专业突出的新时代教师团队。

5.形成“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体通过完善落实“教学评一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教学效益。

6.创新校本教研制度,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课题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7.完善落实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展素质教育。

三、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注重实效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夯实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二)基于标准,有序推进

按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文件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三)坚持创新,内涵发展

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为依托,创新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创新“选课走班”模式,促进教师理念转型、课堂教学方式转型以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共建共享、监测督导、示范引领等工作机制,完善师资配置、专业研究等保障机制,稳步顺利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适应“新高考”。

四、建设思路

(一)统筹计划推进

学校整体规划,各部门协同推进,分步实施,全面落实。

(二)坚持问题导向

采取项目实施方式,勇于开拓创新,着力破解重难点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三)加强专业引领

针对问题与挑战,形成系列项目,聘请校外专家引领,组织校内领衔教师带头共同落实各项目。

第三部分 建设任务

一、建构五育并举、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一)建设目标

在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校本课程,整合优化特定、特惠、特长、特创等四大类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必修课和必选课程,开发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科学规划实施学校K12课程,特别是初、高中一体化课程,建构五育并举、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专长发展、全面发展。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调整优化4.0T课程体系,落实国家育人目标,融合学校特色。

2.科学安排,规范实施。编制优化《棠湖中学课程建设方案》,研究、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编制学年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开设学期、课时和师资,形成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教学效益最优的课程结构。学校引领总体规划课程建设,学生处、学科组协同完成课程建设方案编制,班主任、科任老师具体落实方案要求。

3.研发课程,服务育人。开发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劳动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课程,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

4.编制纲要,转变理念。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编制优化学科《模块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三年完成纲要的编写,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帮助教师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形成学科观或课程观。

5.研制学案,落实分层。分层研发《学与导》,有效破解教师不了解学情、学生预习不到位、生生互动不热烈、课后反思不深入等难题。

6.完善评价,强化素养。编制《棠湖中学校本选修课程评价方案》,加强过程考核,激励教师开发更多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精品课程,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责任部门:学导处、学生处、办公室

(三)预期成果

1.形成一套“立德树人、适合人人、五育并举、迭代发展”的4.0T课程体系。

2.形成一系列规范可操作的精品课程。

3.形成一本完备的《课程建设方案》。

4.形成一系列专业完备的学科课程纲要。

5.形成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大单元设计。

二、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模式变革

(一)建设目标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和育人方式变革,将“素养为本”理念融入目标设定、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组织学习。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理论学习。“自学+专家讲座”方式进行,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教师自学,邀请校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实践应用。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目标叙写。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各学科形成典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并推广。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围绕学生素养的提高开展课堂教学。

(4)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试卷设计。创设真实情景,科学分层设置问题,以考查学生素养发展水平为目标。

责任部门:学导处

(三)预期成果

1.形成一本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成果集。

2.形成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课例成果集。

3.形成一系列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专题讲座。

4.每一学科形成一套科学的作业设置体系,每位教师作业布置水平能大幅提升。

三、深度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

(一)建设目标

每位教师对“课程标准”有系统深度的认识,并将课标的理念体现到育人全过程之中。在充分认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新教材是如何落实课标要求的,并对新旧教材的不同有深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课标和教材,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系统规划,全员培训。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权威专家的解读能为老师们指明正确的方向,能让老师们的研究和行动迈上正确的道路,不走偏。棠湖中学在教师培训新课程新教材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全员的培训。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请教育部修订课程相关专家对新课程进行培训,第二步是请人教社编写新教材专家进行培训,第三步是先行进入新课程新教材地区优秀学校优秀教师进行培训。

2.深入文本,自主研究。

(1)研读课标。每位老师拥有一本纸质课标和电子课标,对课标各个部分进行集体研读,每一个部分委托一位老师进行讲座,在组内进行交流,在讨论中深刻理解该部分内容。比如:核心素养部分由一位老师进行解读,课程内容部分由一位老师进行解读,学业质量部分由一位老师进行解读。解读的过程,必须结合实际教育过程各个环节来进行。通过学习,老师们对本学科核心素养了然于胸,对内容结构能整体把握,对学业质量有清晰认识。每一个教研组,都要有几位老师能够对学科课标进行准确把握,能进行高质量的讲座,向外推广。

(2)研究教材。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新教材进行认识。以备课组为单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将新老教材进行对比,准确把握新教材在新课改中的变化,深刻体会新教材的“素养为纲”“实践性”“综合性”等的体现。能围绕教材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情景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

3.任务导向,实践前行。

(1)编写《助学案》。每位教师参与到《助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编写体现新课程新理念,契合新教材的《助学案》,加深老师们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

(2)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组内晒课活动。每一个教研组,都要开展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晒课活动,老师们在活动中相互借鉴,形成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例。每一学期每位老师都要有至少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录。

(3)与优秀教师同台献技。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活动,鼓励教师与国内优秀学校的教师同台献课,在相互展示与交流切磋中,提升老师们的育人水平。

(4)组织常态化教研活动。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备课组教研活动、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等全过程。

责任部门:学导处、总务处

(三)预期成果

1.形成研读课标、研究新教材研修机制。

2.形成认识性成果和对比研究的学术性成果。

3.促进教师转变理念,增强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

四、深化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一)建设目标

深度研究新课改实施后的实际,优化选课走班,使其能够与新高考、新课改更加契合。选课走班管理系统更加完备,提升选课走班育人价值,从形式走向内涵。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充分发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引领作用,推进“全员、全程、全科”走班。

2.优化“师生互选”,帮助师生在选择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学校在改革中提升品质、引领潮流、跨越发展。

3.加强排课选课系统、云码数字校园等信息技术支撑,优化课程排设。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关注落选学生并给予正面引导。

5.提高“二三四”级部管理效益(二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家校协作协会;三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生涯教育指导中心、学困生扶助中心;四部:课堂教学巡查部、课程规划与实施研究部、导师全员教育部、级部协作统筹部)。

责任部门:学导处、学生处、办公室、总务处。

(三)预期成果

1.形成完善的选课走班管理制度。

2.形成完善的级部管理制度。

3.形成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五、深入研究并落实“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

(一)建设目标

学校教师能依据学生现状、课标要求及新教材叙写教学目标,能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效果的评指向目标,实现“教学评一致”,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教研组组织教师在学习课标基础上,叙写基于三个要素的教学目标,即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到什么程度。

2.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的设置。

3.备课组指向教学目标,分层设置评价题目。

4.将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每一个学科形成“教学评一致”的研究成果,如讲座ppt、教学实例等。

责任部门:学导处

(三)预期成果

1.完善《学与导》教学目标部分,所有内容的教学目标都按照基于“核心素养”叙写出可测评的教学目标。

2.各学科完成课标内容的叙写(体现在《学与导》每一节)。

3.各学科形成一套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大单元设计集。

4.各学科形成一套基于“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案例集。

5.形成一套基于“教学评一致”的论文集。

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设目标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评价能力,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生每一学年的终极评价之中。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生处组织相关教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专家引领。聘请专家对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理论和理念进行系统培训,引导老师将其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3.形成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网上评价系统,教师能够落实评价内容。

责任部门:学生处、学导处、办公室

(三)预期成果

1.形成完善的评价方案。

2.教师都有综合评价的意识。

3.将综合素质评价落实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七、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一)建设目标

厘清教师发展状况,针对性地建立教师阶梯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每位教师清楚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形成个人发展档案,全校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构建“校名师工作室”,由领衔教师、指导教师、学员构成,形成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工作室有详尽的工作室方案(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室有落实的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有明显的进步(成长愿望强烈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了、专业水平提升了等),项目开展有实效。聘请教育专家到校担任导师,帮助教师明确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

2.青年教师沙龙活动。由专人组织“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在活动中,青年教师思维碰撞,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等。

3.为成熟教师提供研究和展示的平台,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等都能够及时的在学校推广。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名师引领示范作用。

4.定期开展优秀教师、教坛新秀、青年优秀教师、教育名师等评选活动,设立教学成绩等级奖、班主任工作等级奖、科研能力等级奖、学生竞赛辅导奖、指导青年教师奖和校本课程开发奖等奖项,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具有实干才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5.争取更多省市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的机会,或者将我们的老师推出去,提供教师展示和学习的平台。

6.构建实施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学校发展的制度体系,最大程度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管理、督促和激励作用。

7.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政干部、年级组长(含副组长,下同)、教研组长(含备课组长,下同)的遴选、聘任和考核等工作,形成干部队伍学习文化,提升干部领导素养。

责任部门:办公室、学导处、学生处

(三)预期成果

1.所有教师都能够站稳课堂。

2.所有教师都有积极的心态。

3.形成校名师工作室管理方案、各工作室成员成长档案。

4.构建基于选课走班的合理的绩效分配方案。

5.形成完善的干部成长规划。

八、创新教研模式,落实教研活动

(一)建设目标

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常态化,成为认清课程改革、课堂变革、有效评价等的研究主阵地,每一个学科形成具有学科文化的学研共同体。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形成完善教研管理制度。建立常态开展、不定时检查、监督通报、评价考核的管理机制,强化教研意识和教研效果。

2.每一个学期形成完备的教研计划,形成阶段性研究内容和措施,明确研究后实现的具体成果。

3.每一个学科组都应该明确备课组活动的研究内容,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者和展示者。引导老师进行深入的学习。

责任部门:学导处

(三)预期成果

1.每一个学科备课组形成完备的教研组活动规程。

2.每一个备课组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项成体系的教研成果。

九、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提高育人效益

(一)建设目标

优化智慧教学环境,更新教室设备实施。构建功能室智慧学习环境,配置无线WIFI设备、充电柜、互动教学平台等。根据学科特点,建设一批特色学科教室。打造科技实验室,践行创新教育。应用智能技术,依托人脸识别、手持终端、指纹识别、语音识别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发相应管理平台,规范学校门禁系统、功能室应用、设备报修、视频监控等各项管理。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对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及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梳理,对相关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让教师使用起来方便、高效。

2.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建设完备的学校的经验,梳理出我校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蓝图。

3.调查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

4.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

5.形成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管理制度。

责任部门:信息中心、学导处

(三)预期成果

1.形成教师能常态使用的信息应用平台。

2.形成信息技术辅导教学。

十、强化“云教棠中”建设,扩大棠中影响力

(一)建设目标

优化管理团队,形成“云教棠中”系列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课堂结构化,促使直播课堂全面常态化优质;规范“云教棠中”网络教研,提升教研质量与水平;打造“云教棠中”配套资源,提升云教服务品质。接收端学校教师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二)工作举措与实施步骤

1.成立“云教棠中”学科研究团队,对学科教育教学教研展开研究,形成可行性方案,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2.管理团队学习其它云教联盟优秀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云教棠中”系列管理制度,并在执行中不断优化。

3.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其它要求,制定直播教师远程教研规范,落实教研活动开展,提升远程教研质量与水平。

4.建立“云教棠中”直播课堂教学观察与指导机制,校内与校外专家相结合,逐步提高云教直播课堂品质。

5.建立“云教棠中”直播团队教师培训与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云教名师。

6.组建“云教棠中”配套资源研发团队,通过自我学习与邀请专家指导,形成具有操作性配套资源实施方案,进行资源研发。

7.提升“云教棠中”直播课堂的教室信息化配置,方便直播教师授课与学生管理,方便学生展示。

责任部门:信息中心、学导处

(三)预期成果

1.形成“云教棠中”系列规范管理制度。

2.形成“云教棠中”直播名师团队。

3.研发出“云教棠中”配套资源。

4.形成接收端学校发展调研报告,形成云教推广策略。

第四部分 工作保障

一、组织领导

1.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2.学导处、学生处、教科室、总务处、信息中心等中层管理部门:按照方案具体落实相关内容。

3.教研组、年级组:按照学校安排,组织教师落实具体措施。

4.专家委员会:由外聘专家和校内部分名师组成,对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价。

二、制度建设

1.采取项目推进制度,对重点项目进行攻关研究,建立项目推进例会制度,确保新课程新课改成果的有效转化和落地,加强阶段性总结与反思改进。

2.建立课程开发与审议制度。提高课程规划、建设、实施、评价的规范性和品质。

3.建立成果提炼和推广制度,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并进行推广。

4.建立具体落实制度。每一项措施都应该有落实评价制度,保障最终的效果。

三、队伍建设

1.行政管理团队。由校长担任组长,各部分主任担任副组长,做好规划、组织、协调与服务、保障等工作,着力制度与机制建设,整体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2.项目研究团队,包括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对“双新”示范校建设中研究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推广。

3.信息化应用研究团队。深度、创新的将信息化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四、条件保障

1.课程建设费用作为项目具体实施的资金保障,每一年度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最后形成课程建设费的合理分配。

2.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最为重要的工作,保障教师的学习,为教师聘请师傅,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专家指导等。

3.学校总务处为学校各个部门的建设提供各种保障。

第五部分 年度规划

一、第一年(2022年7月——2023年8月):规划启动阶段

1.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优化4.0T课程(学导处、学生处、学科组)

2.形成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每一个学科形成学科课程建设方案(学导处、学科组)

3.开展《学期课程纲要》编制培训活动,每一个学科高一高二年级编写《学期课程纲要》(学导处、学科组)

4.高一高二年级按照新教材编写《学与导》(学科组)

5.结合《学与导》的编写,将目标的叙写融入到《学与导》的第一部分(学科组、备课组)

6.完善《棠湖中学校本选修课程评价方案》(学导处、学生处)

7.每一个学科进行《课程标准》《新教材》相关研培活动,对“核心素养”进行专题培训。形成研究课标和教材的长期研修机制(学导处、学科组)

8.每一个学科形成精心打造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的要求的系列“大单元设计”“优秀课例”“作业设计”等(学科组)

9.形成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相关讲座ppt等成果(学导处)

10.完善选课走班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等(学生处)

11.将“三段智慧课堂”与“教学评一致”有机结合,形成棠湖中学课堂教学规程(学导处、信息中心)

12.形成棠湖中学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信息系统(学生处、信息中心)

13.形成教师专业发展阶梯培训方案,依托校名师工作室及学校名师团队,开展教师阶梯成长学习活动(学导处)

14.完善校级名师工作室方案,每个名师工作室形成完善的工作室方案(学导处、学生处)

15.构建基于选课走班的合力的绩效分配方案(学导处)

16.构建棠湖中学干部成长方案(办公室)

17.完善教研管理制度,落实校内教研,研究校际联动教研(学导处)

18.优化学校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课堂辅助教学和师生评价系统(信息中心)

19.完善棠中云教相关制度,并有序实施(信息中心、学导处)

二、第二年(2023年9月——2024年8月):实施落实阶段

深化第一年相关工作。

1.开发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课程(学生处、办公室)

2.高一高二年级继续编写《学期课程纲要》,每个学科完成《学期课程纲要》(学导处、学科组)

3.高一高二年级继续按照新教材编写《学与导》,完成全科学与导编写(备课组)

4.结合学与导的编写,将目标的叙写融入到《学与导》的第一部分(备课组)

5.继续打造“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的系列“大单元设计”“优秀课例”“作业设计”(学科组)

6.在实施基于“教学评一致”的三段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棠湖中学课堂教学规程(信息中心、学导处)

7.将“综合素质评价”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

8.有效开展各级教师阶梯培训活动,包括干部师徒结对活动(学导处、学生处、办公室)

9.积极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学导处)

10.在育人过程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相关功能(信息中心、学导处)

11.深化棠中云教相关内容(信息中心)

三、第三年(2024年9月——2025年8月):提炼推广阶段

1.实施相关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完善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学导处、学生处)

2.形成完备的《棠湖中学课程建设方案》(学导处、学科组)

3.完善《学期课程纲要》《学与导》,达到出版标准(学导处、学科组)

4.形成基于教学评一致的三段智慧课堂教学规程(学导处)

5.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处、学导处)

6.形成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办公室、学导处、学生处)

7.形成完善的教研制度(学导处、学生处、办公室)

8.形成高效、适用的棠湖中学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中心、学导处、学生处)

9.总结棠中云教阶段性成果,并进行推广(信息中心、学导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