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学科教研>普通高中>详细内容

普通高中

泸州市叙永三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三年规划

来源:叙永三中 发布时间:2022-06-17 16:54:44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叙永县第三中学校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规划(2022—2025年)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一、新课程新教材基础设施建设

1.“以生为本、多元发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

学校围绕“以生为本、多元发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课程发展目标,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增强课程设置的的科学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转型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学习和升学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张扬个性,构建多元化的学校课程体系,依托“3+1+2”的新高考组合模式,创设多元化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的课程实施初步思路是:立足学生生源的实际状况,注重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狠抓基础落实,逐步拓展研究性课程、开放性课程,重视教学的过程性,以满足学生生涯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规划、建设了一批基于课程的基础设施设备,劳动实践基地初具规模,综合实验楼即将收尾,图书楼建设即将开工,新的综合基地建设提上日程。

2.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以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评价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课程。将学生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的参与程度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3.依托于青蓝工程的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梯队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坚持以师德为核心、校本研训为平台、以青蓝工程为途径,打造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叙永三中建校四年来,多名老师获得市、县各种奖项。

二、新课程新教材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

1.改革是个新事物,学校的顶层设计还处在摸索阶段,还需要多学习。

2.师资队伍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要从单一的考试和分数转向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教师团队应具备相应的多元化结构及更为专业化的能力。

3.校本教材的研发需要强大的教师团队和教研队伍,也为学校发展提出了挑战。

4.组班与走班需要研究和解决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9〕29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修订版)等文件,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深化教育改革,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以落实夯实基础为核心,以过程常规管理为轴线,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杠杆,以生涯规划为导向,统筹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在学校的实施,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建设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多元的、科学的、积极的评价方式,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力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具有学校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二)具体目标

1、构建“多元发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2.以新课程新教材推进为契机,转变教师旧的的教育观念,切实改变一讲到底、以讲代练的落后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过手。

3.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探索选课组班和选课走班。

4.探索评价方式,以评促教,逐步形成有利于培育学生素养、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三)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宏观把握、长远观察整体推进,在学校课程设置、学生选课指导、社团活动、生涯规划等方面立足全局,着眼三年,通盘考虑,早作筹谋,形成学校发展的三年规划,决不能随心所欲。

2.平稳性原则。新课程新教材推进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只能参照外省的做法,但学生个体年年间都在变,现成的经验、成熟的做法都是其他学校的,可以借鉴,而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谨慎稳妥,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量力而行,积累经验,稳步推进。

3.协同性原则。新课改新教材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各处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要积极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新教材的发展的提供成长空间。

4.以人为本。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部分建设任务

一、完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规划。

在充分研究、学习、再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学校规划,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各处室、各教研备课组、教职员工的目标、职责、推进实施,通过教学周计划推进课程教学。定期召开各种会议,加强阶段性、过程性工作的总结并推进下一步工作。

二、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全员培训。

做好各个层面的培训,教学管理人员层面,加强课程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一线教师层面,开展基于新教材的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市、县各个层面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从学校和教研组两个层面开展主题校本研训,在实践和反思中,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研究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聚焦五育并举,完善课程体系。

新课程新教材的到来,我校将一如既往的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开展指向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深化学校课程组织管理,在选课走班、学分制管理、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逐步探索,推进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生涯辅导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重点领域的实践探索等。

四、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组织管理

探索建立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指导方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使用国家审定教材,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方式,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利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指导和管理各教研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情况。

五、推动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全面深化

加强教研工作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基于学科素养的学习研究;就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更新评价理念;从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化评价指标,改进评价方法,规范评价过程,强化结果应用。

六、总结课改建设工作经验

加强制度和常规建设,定期收集和汇总各项资料,及时总结,及时改进。力争一些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并通过各种平台辐射项目成果。利用青年教师培训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研讨交流,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推广。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统一部署和协调学校新课程新教材推进工作,学校拟成立以下工作组织机构:课程领导工作小组、课程推进工作小组、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课程管理工作小组。

1.课程领导工作小组

组 长:李莲卉

副组长:陈豫川 罗 培 袁汝良 刘洪路 黄 虹

组 员:全体行政人员

职 责:部署新课程新教材进校园工作,政策支持,师资培训,制度整改,条件保障,舆论宣传,对过程指导和调控。

2.课程推进工作小组

组 长:陈豫川

副组长:罗 培 黄 虹

组 员:教务处、教科室、德育处、总务处人员、各学科教研备课组长、骨干教师。

职责: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计划的设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培训学校教师,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管理与评价,学生管理与评价,组建选课指导中心、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课程工作小组。

3.学分认定工作小组

组 长:陈豫川

副组长:何 丽、傅紫微

组 员:教务处、德育处、各年级管理组、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

职 责: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并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生学分档案。

4.课程管理工作小组

组 长:李莲卉

副组长:陈豫川 罗 培 黄 虹

组 员:教务处、教科室、信息中心、教研组长

职责:具体负责学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管理细则。

二、制度保障

为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学校将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修订、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我校的新课程新教材推进提供制度支撑,以确保新课程新教材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经费保障

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第五部分 年度计划

一、第一年(2022年7月—2023年6月)

扎实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培训工作。把新一轮课改精神的学习、研究、落实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对学校和教师提出新要求。在完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培训的基础上,立足校本培训,把培训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

1.实施2022年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务处正副主任、教科室正副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2022级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线上线下培训和学校层面组织二级培训,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让新课程新教材理念逐渐融入教师的内心,理解并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的要义,并落实到教学中。

2.做好“顶层设计”,对学校层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从2022年开始,有步骤地思考和规划选课走班、选课组班、社团活动、艺体发展、特色学科创建、校本课程开发等,制定学校的实施方案,各教研组、备课组深入研究新课标。

3.改进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全校起始年级的教师送入实施轨道;运用培训、交流、研讨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层面,推进工作落实落地;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能较科学独立地实施课程改革,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的活动持续化。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过程性管理,建立各教学环节的管理配套制度,进一步加强选科走班和选课组班,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的建设。

5.切实做好课程建设方案的论证,有序实施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在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二、第二年(2023年7月—2024年6月)

1.增加课程培训。完善选课组班、走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组织2023级教师和教务处正副主任、教科室正副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加上级组织的线上线下培训和学校层面组织二级培训,扩大培训面。

2.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以改变教师教学行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夯实基础,完善赋能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完善评价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完善评价教师教学的相关制度;通过过程性的数据积累,全面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度。

4.完善校本课程开发。

三、第三年(2024年7月—2025年6月)

1.完善校本的新课程新教材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2.做好三年工作自评总结,形成自评报告

3.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特色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形成优秀教学成果案例,供交流、共享、推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