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学科教研>普通高中>详细内容

普通高中

树德协进主动迎“三新”,扎实“研-教-评”

来源: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 发布时间:2022-06-17 18:28:58 浏览次数: 【字体:

主动迎“三新”,扎实“研-教-评”

——我校深化“新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迎接2022年四川省新高考改革,我校从2018年开始,以集体备课改进为载体,扎实推进以“研-教-评”深度协同的“三新”(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思考、研究与实践。在集中参加为期三天的“省培”后,更是感触良多且深受启发。在此,我结合此次培训尤其是厦门市教科院傅兴春院长的《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教研行为》主题讲座,以及我校实施“研-教-评”集体备课改进的实践探索,谈谈相关的认识和感悟,以期方家指导。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无论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还是教育强国的建成,基础教育都以人的全面培养和适性发展为标准。我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高举“红色协进”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旗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将“树德广才,协进兴邦”办学宗旨和“滋德弘道,以文化人”办学理念主动融入“三新”建设,突出育人方式的全面改进:

一是在课程育人上,消解门类繁杂、学科本位问题,以学校文化统领课程资源,从“育形”“强能”“凝神”三个维度系统整合三级课程,力求其顶层设计符合时代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度关联,建构起课程图谱。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以情境性的“核心问题”为主线牵引,突出“问题点”的深挖、“问题链”的串引、“新问题”的生发,以“听说读写”“讲练议究”为协进课堂基本教学环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协进”。

三是在学习方式上,探索情境式、沉浸式、输出式(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讲解)、论辩交流式、角色扮演式、实践体验式、课题研究式等高效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从做中学,从运用中学,从创造中学”的深度学习观;

四是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发展性、多元性和形成性,譬如,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高考质量评价须兼顾“育人、育分”两个维度;学生从学业质量评价到综合素质须覆盖自评、互评、班评,体现对学生卓越成长的科学引导。

应对“三新”变化、落实“三新”要求,关键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绩效评价的高度统一和持续跟进。经过系统研究和充分论证,我们确定以学校文化为统领,以“研-教-评”深度协同为载体,全力推动集体教研备课活动的改进。

傅兴春院长认为,教研是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事业。两年前,我们就开始了以“研教协同”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从理念到行动的提升,并在业界产生出一定的影响。

今年是四川的“新高考”元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在“研教协同”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讲座及建议,从“研-教-考”向“研-教-评”转化。这一字之变,是思想观念之变、是价值追求之变、更是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具体行动之变。由此,我们更应强调集体教研备课的方向性,在“研”的针对性、“教”的实效性、“评”的科学性上更加凸显教研团队的智慧协作、教学交互的智慧生成、多维多元的智慧评价,力求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一、“研-教-评”深度协同的缘起

(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

傅兴春院长从教研视角提出多元适宜教育理论,在关注适宜学生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的同时,关注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支持性条件,倡导教育绿色生态观:与学生年龄特点、禀赋潜能、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宜,与学校师资条件、办学理念、办学传统相适宜,与当地社会资源、文化相适宜。我们正是在关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结合学校文化、学生特点、办学资源,渗透社会情感教育,让学生具有责任感、同理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真正意义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爱国为民,进取担当”的协进人——这正是“研-教-评”深度协同的时代意义。

(二)优质发展的现实需要

1.高考新政来临,须全面谋划。

四川新高考从今年全面推进,我们需要早做思考、全面谋划。依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从新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方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新高考究竟“新”在何处。通过“研-教-评”的深度协同,可聚焦方向的把握、内容的精准、要求的对标、载体的选择等,把好新高考之脉,走稳新高考之路。

2.学校卓越发展,须突破瓶颈。

要实现学校从优质到卓越发展,在教学上需突破两个瓶颈: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实现“育分”与“育人”的有效协同;二是学生的适性发展与素养提升,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五育并举”为根本。通过“研-教-评”的深度协同,可把好“教”与“学”的脉,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卓越发展。

3.队伍卓越锻造,须深度砥砺。

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中坚力量是教师,而教师需要潜心研究、静心教学、精耕细作,以“研”把方向,以“教”抓落实,以“评”促实效,通过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来实现队伍的整体优化。通过“研-教-评”的深度协同,可把好团队教研和质量提升的脉,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提升、砥砺奋进。

二、“研-教-评”深度协同的路径与策略

傅兴春院长在讲座中强调,教研工作永远要走在时间的前面。我校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了“三新”准备,并通过研讨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研-教-评”为载体,推动集体教研备课改进的工作框架:

首先,“研”“教”“评”是教学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三要件,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闭环,最终都服务于人的培养。

其次,“研”是统领,为“教”和“评”明确方向,提供策略和指导;“教”是实践,是在“研”的指导和“评”的要求下进行的实践,是对“研”的充分验证,是对“评”的有效落实;“评”是对“研”的水平检验,是对“教”的内容强化和结果评价。

如何“研”?怎么“教”?为何“评”?又如何实现三者的深度协同?

(一)提高“研”的站位明方向

我们以发展研究室为牵头部门,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全球趋势研究“三新”政策文件,提高“研”的站位;立足学生成长、着眼教师发展、服务办学全局,收集整理并带领骨干团队学习国内外及课改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明确新时期教研备课的价值、意义,以及存在问题、重点、难点等,精准“研”的方向和内容。

1.立足课改,研课标。

新版课程标准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应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材的深度挖掘、新旧教材编排异同等来研究新课程标准。

(1)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深入研究并吃透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内容、培育路径和考查方式;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分解和明晰课时目标与相应课程内容间的联系;以丰富的情境活动为载体、以学业质量评价为导向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2)教材体系的深度挖掘。

系统研读教材,尊重、理解并把握好教材,读透教材教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树立“大观念、大单元、大概念、任务群”的教学理念,具体分析新教材的价值定位,再明确单元章节(或板块)在该部分知识体系中的定位。

2.立足《体系》,研高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价值与功能,我们须通过厘清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含义和内在逻辑,结合近年新高考省市试题,研究高考的精神、方向、内容、形式等,服务和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3.立足课堂,研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施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先学后教”是课堂教学应有之义。

(1)研学情。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施教”的育人主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禀赋潜能、社会文化背景,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对标学生的实际和需求,突出教学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知识学习点对点,思维训练层分层,能力提升面带面,使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的同步提升。

(2)研教法。

教无定法,但教有好法,如:以活动元为基础的多元目标、多元策略的单元教学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指引、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的“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均能促进学生适性扬长。

(3)研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对学法有效指导。利用提炼关键词、建构知识树、设计思维导图等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获得感,力求“能学、会学、优学”的目标实现。

(二)明确“教”的使命强实效

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教行合一,这是教育的使命和担当,教师究竟该如何教?傅兴春院长提出:学习目标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策略最优化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任学宝专家指出:以学生学科思维发展为目标,以学科“核心概念”的探究与理解为主线,让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境,亲历学科知识的发明过程或学科知识的应用过程,由此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

我们认为,课堂是和谐的“师生成长共同体”,突出师生生命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情感沟通、共同成长。注重“听说读写”“讲练议究”四个环节的整合与统一,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富有实效的体现出教师的个性风格。

(三)追寻“评”的过程求科学

科学评价,须打破“唯分数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专业性、客观性:

1.突出全面发展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课标研制了学业评价标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强调,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突出学生个性特点和成长事迹,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及时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科学性的激励作用。

2.重视试题科学命制的引导作用。

在新高考背景下,全国卷在命题上剑指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呈现出“全、细、深、活”的特征,既增加了试题的灵活度,也对教师的教学、备考提出新的挑战。突击应考、题海战术和单纯强化训练等传统模式即将失去生存土壤。而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科学自主地进行试题命制,我们认为应该做到这四点:

一是突出学科素养、能力立意,侧重素养检测。要以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运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鲜活素材,创设情境,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二是要强化“活学活用教材”的意识,注重考题和教材的密切联系。要与教材单元(模块)目标、章节教学目标高相关,重点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和核心观点的灵活应用。

三是要通过研究并把握高考真题的模块分布、考点呈现、命题意图、命题趋势与规律等,以真题为模版,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以教材为依据,依靠集体力量,大胆进行仿真改编、创新整合,必要时力求原创。通过作业设计、试题测评设计,形成校本试题资源库。

最后要做好学情分析并科学建构《命题双向细目表》,在搭建试卷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细化题目针对性,结合上述要求,进行试题的初步命制,再通过团队会审、评价和完善,最终完成高质量试题的打磨和优化。

三、“研-教-评”深度协同的前景展望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精进和育人技艺的全面优化

有效地将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融合,制造生动深刻的教学情境;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性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卷入、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在全面提高学生成长水平的同时,实现教师个体、集体育人技艺和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在师生的教与学上遵循“三新”要求。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提升和拔尖人才的优势培养

以精准细致的教学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夯实学业根基、五育协同、全面发展;在研学生、研学情中发现、挖掘资优生的潜质,突出创新品格的培育;通过不同层级的巩固、检测与评价激励,实现资优生、特长生乃至在某学科领域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脱颖而出,从而实现拔尖人才的早期优势培养。

(三)学校文化育人的特色彰显和卓越高中的全面建成

“研-教-评”的深度协同,将使我们更加高效地推进“立德树人”的校本化落实、更加务实地打造“红色协进”的文化育人特色、更加科学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施教”的育人主张、更加有力地促进广大教师在“教兼慈严,和而不同”教风熏陶下成就各自的个性育人风采和卓尔不群的学术影响力,从而不断彰显我校的红色协进文化育人特色、实现卓越高中建设的目标。

总之,扎实开展以“研-教-评”为载体的集体教研备课改进工作是新时期我们为迎接“三新”要求,服务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核心举措。我们已经进行了四年多的实践探索,现在集课改先行区和专家团队之智,在“研”之道、“教”之效、“评”之法上有了更深切的领悟,更有信心地走在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办学的发展路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